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意语文”首先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是借助言语的诗意,领悟、成全、造就人生、人类的诗意.终极目的是指向诗意的人生,人类文化、精神的薪火永续。“诗意语文”有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是:文化底蕴,堆积语文教师“诗意化”;生命对话,熔铸语文课堂诗意化;文本细读,走向语文教材诗意化;点亮诗心,唤醒教学主体诗意化。  相似文献   

2.
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面对如今功利化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堂离孩子们已经渐行渐远。美育,又称美感教育。美育并不仅仅存在于与艺术有关的教育中,语文教育中也渗透着美感教育。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针对语  相似文献   

3.
张利伟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25-126,93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内涵丰富,其对"诗意"的追求体现在六个方面:核心和灵魂在于"情";在教学中追求思想的力量、智慧的生发;巧妙设置情境,在对话中激发学生切身体验;徜徉语言之中,充分解读文本;关注语文的整体性,开发语文意识;关怀生命,追求诗意人生。在课堂上体现出审美性、探究性、儿童化、生活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正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人文性的语文教学呼唤诗意。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满诗意的课堂故事。一、营造环境,放飞学生诗性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语文课堂,应没有思想的桎梏、传统的约束,有的只是直率、碰撞、争论,以及自由精神淋漓尽致的舒展。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让平等、自由、宽松、和谐谱写出一支快乐的"课堂进行曲",师生脸上  相似文献   

5.
语文的突出特点是诗意,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更是诗意。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创造,引导学生“诗意”地生活,用诗意润泽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诗意”这颗创造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并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诗意语文,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缺少诗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彰显语文魅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7.
<正>诗意语文之道,缘心向情,聚焦诗意,激扬生命,着眼成长,其道在师生、在课堂、更在生活。从小与书结缘、与语文结缘的董一菲老师,以一颗至爱之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三十载"诗意语文人生",诠释着"美丽且永远不老的中文"。  相似文献   

8.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论根基为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是其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诗意语文旨在于课堂上构建审美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由共性的审美愉悦上升至差异性的人生体悟;诗意语文的生命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日新其业”,这一方面源于生命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王崧舟本人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生命诉求;诗意语文通向诗意人生,其彼岸特征为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实则为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圆明”之境。  相似文献   

9.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独特,各擅其妙。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还要引领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文字向心灵拓展,让生命与诗意结伴同行。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种充满诗意的生命化教育,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一言以蔽之,“应需”,即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但是,因为有“潜在诗意”的反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语境主体和诗意主体构成了一种饶有趣味的相反相成,反而消解了他刻意强调的功利性阐释和实利主义的价值追求。于是,他的语文教育观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归了人文性和诗性,从而使语文教育固守了应有的“体性”,并强化了人的“确证”,指向了终极关怀,也使他的语文教育观,或者说用生命写就的教育文本,显示出了恒久的令人心动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正>序曲2004年9月18日,为了庆祝《小学语文教师》创刊200期,应编辑部的邀请,我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了《一夜的工作》。该课在现场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反响,有人问,这样的语文课该怎么形容,我说就叫"诗意的语文"吧。行板诗意语文自草创迄今,大体上经历  相似文献   

12.
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诗意体验,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常常伴随着这样的高峰体验。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是诗意语文的旨趣所在。诗意语文关怀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滋润其心灵,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它丰富多彩,各具风姿,韵味  相似文献   

13.
<正>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应凭借诗意的追寻,让学生栖居在语文这片诗意盎然的广袤土地上,流淌情感、涌动灵性、创生生命。如今,在应试教育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课堂没有吸引力。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  相似文献   

14.
"诗意"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诗意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要以"诗意"为核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诗意般学习,诗意般生活。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创建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课堂"。主张要关注学生诗意的萌生,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王崧舟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诗意语文"的主张,并不断超越自我,把诗意寓于诗性言说和诗意造境之中。在关注、尊重与接纳学生的前提下,倡导学生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努力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把"情"作为语文安身立命的根本,让"诗意"安然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王崧舟的"人本·诗意"教学艺术非常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志东 《教学随笔》2014,(10):20115+115
新课标中对于"人文性"的强调使得"诗意语文"在语文界得以广泛应用,许多年轻教师热衷于语文诗意教学,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教师思维狭隘化、教学模式化、教学内容单一化等问题,值得我们审视、反思。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促进其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意地教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在对话中触摸文本的灵魂;在情境中激发想象,培养语感;在生活中追求理想,建构心灵,从而追求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12日.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诗意语文部落”邀请了来自北京、陵西、山东、江苏、福建、新江等地的15住语文教师,举行了一班别开生面的“诗意语文”沙龙。老师们就“诗意语文的溯源与旨归、诗意语文的美学诉求与取向、诗意语文的特性与风格、诗意语文的打断与警觉”等话题.在沙龙上展开自由言说、真诚交流、深度对话。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却意犹未尽。现将对话过程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人是情感动物,其生命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的活动。诗意情感具有赋予自然以平等的情怀、赋予人类社会以审美的观照、赋予自我生命成长以积极的动力等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在强化理性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熏陶学生的诗意情感。其熏陶的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情感场,滋润学生的心田;设置诗意情境,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多元主体真诚对话,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  相似文献   

20.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诗意语文,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要成就诗意的语文课堂,必须要靠大批的诗意语文教师的执著追求和艰辛努力。笔者认为,至少要实施以下策略:一、广泛阅读,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