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历代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而超越历代送别作品之处,在于对视角范围的集中描写,并由此而表达出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其深厚情谊的内在相通因素有相貌脱俗、侠肝义胆、政治理想、淡泊金钱四点。  相似文献   

2.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流传久远的著名送别诗,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不同。《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王维是位山水田园诗人,个性多愁善感,且有消极避世思想,故而他的这首送别诗伤感情绪似乎更浓一些。诗中一开头就勾画出一个能增强离别情绪的环境——客舍,制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视觉、触觉角度描与离别环境,清新俊逸又略显伤感,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后两句模拟诗人当时频频劝酒安慰行者的话语,声声劝、字字情,直抒离别情怀,  相似文献   

6.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首诗都是著名唐代的送别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差别,感情色彩也完全不同。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张九龄罢相分为前后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相似文献   

8.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此诗在唐代即入乐歌唱,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元二:作者的友人。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②渑(yi):湿润。③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必经之地。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相似文献   

9.
10.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里尤为重要。”长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讲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张扬他们被压抑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材分析]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欢喜,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 认识5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初步认识送别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6.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这首诗以感情真挚深厚,意境空阔优美,语言平中见奇著称。 前两句叙述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春三月东下扬州。第.二句的情感是欢愉的,似乎没有离愁别恨的感觉。其实这样写,正是为了反衬后面的愁情。 后两句是写诗人眼中所见:他在黄鹤楼头,呆呆地目送孤帆远去,一直消失在碧空尽头。这时,似乎什么都消失了,唯见滚滚波涛向天际流去。“孤帆”既是写实,又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一人寂寞远离的无限同清。全诗到第三句似乎意思说尽了,为什么又要写在唯见长…  相似文献   

17.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而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对于古人所作的这样一首极负盛名、饱含离别深情的诗作,怎样走进十岁左右的孩子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那情、那境、那匠心独具的结构及语言魅力呢?课前我查阅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了多处链接拓展,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走近作者。  相似文献   

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19.
古人送别多在晚上,古典文学中其例举不胜举。亦有在早上及白天者,但毕竟是少数。诗贵含蓄,对含蓄诗作的时间领会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送别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又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安慰友人落第贬谪之作更是情深意重。此外,他在送别诗中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尤其是自云意象和铙声意象在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出现。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诗中有画”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