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2.
◎中国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轲)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荆轲)3、生为百夫长,死为壮士观。(汉·王粲)4、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5、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6、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7、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宋·岳飞)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9、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10、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事,不论一生。(清·黄宗羲)◎外国1…  相似文献   

3.
死究竟是咋回事?咱们这个民族讲求实际,不喜欢在没有边际的事上去费脑筋。"未知生,焉知死"十分干脆。英国早期诗人约翰.邓恩曾说:"人之一生是从一种死亡过渡到另一种死亡。"这倒有点像庄子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都把生死看作连环套。文学作品中,死亡往往是同恐怖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深  相似文献   

4.
《青年教师》2008,(1):57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教师陷入了沉思,他仔细回忆自己生前的点点滴滴:工作前,是快乐的、轻松的;工作后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心力交瘁、食不甘味。但是检点一生从来没有想做上帝的野心。他满心疑惑",想成为上帝?我没有!"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英雄"是作者着力塑造且寄托着特定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特殊人群。"生死"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探求的深刻命题。"英雄之死"这个问题融历史的、社会的、生命哲学的、人生意义的问题为一体,意味隽永,从构思与情节安排来看,有着预设伏笔、蓄成文势和造就悲剧力量的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的一生所作的高度评价。这里的“的”应与“得”同。用在动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的补语。“伟大”、“光荣”各是谓语“生”、“死”的补语,主语是“刘胡兰”。意为:刘胡兰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她的死是死得其所的,是光荣的。  相似文献   

7.
该篇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一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认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陆精康 《语文学习》2010,(7):117-119
这是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无意间透露的一桩令课堂哗然的史实: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相似文献   

9.
小说《暗夜行路》是日本白桦派作家志贺直哉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经问世,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旨在运用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及其相关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时任谦作进行深层的精神剖析,阐释他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暗夜行路》具有某种再现人的"死的本能"的寓言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中的英雄     
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一种人,他们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一种人,他们死了却依然活着,他们代表的早已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信仰和态度。一个人只有确立了前进的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追求。在当前学习压力过重的状态下,同学们有没有丧失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我们这一代能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吗?让我们来听听杭州天长小学五(2)班的同学们在“谁是心中的英雄”的讨论会上发表了怎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白,从诞生到仙逝,月亮如影随形,他似乎是为月而生,一生如月一般历经阴晴圆缺,最终又捞月而死,一生浪漫而神秘,极富传奇色彩。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对月亮情有独钟的感悟不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用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趣、深照妙理的达观态度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省意识,通过一个个月意象化解了人生的忧愁与悲酸,最终酿就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丈豪情。  相似文献   

12.
杨修之死     
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概括一下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原因。众生思考了许久,才见一生举手,老师大悦,连忙叫起那个学生。该生掷地有声地答道:"我想杨修是得瑟死的!"  相似文献   

1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亮伺奉了二朝君主刘备和刘禅,成为一代贤相,他的目标是上报君恩下安黎庶,结束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但穷尽一生终究未能实现这宏大的愿望,令无数英雄为其扼腕叹息。纵观诸葛亮一生,27岁之前他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潇洒日子,27岁出隆中随刘备东征西战,54岁病逝五丈原,完成了他壮观而又悲剧的一生。其生可悲,其死可敬,一生壮观堪称一代人杰,本文中笔者就其悲情形象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认为,要极俭省地画出人物,莫过于画眼睛。《祝福》截取祥林嫂生活的几个断片再现其悲剧一生,虽对祥林嫂肖像着墨不多,可形神逼肖,个性突出,显然得力于画眼睛的艺术。小说十多处写到主人公眼睛,每次着笔都很干净,用白描,极富张力。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变化,人物的眼睛也在变化,从死了第一个男人后"顺着眼"的顺从,到死了第二个男人和阿毛后"直着眼"的抗争,最后是"眼睛窈陷下去"的绝望,以及死前"眼珠间或一轮"的麻木,眼神的演变生动勾勒出人  相似文献   

15.
入编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这首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表现的是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时候,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作者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将自己内心忧国的情怀,以及以身许国的抱负,与对诸葛亮德行的称颂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作者与诗中人物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16.
<正>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触。下面我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进行一个综合对比。陶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儿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诣,他当年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后回国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后来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与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相似文献   

17.
打虎英雄     
老虎不小心误食了毒物,死在草丛中。猴子首先发现死老虎。他大声对伙伴们说:“大家快来看呀,老虎被我打死了,我是打虎英  相似文献   

18.
A4英雄     
何谓英雄? 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谓是充满“问题”的一生.从他们呱呱坠地起就作为大千世界中少有的能够独立思考的一分子开始不停地发问,从“我从哪里来”这样充满哲学色彩的思考,到“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困惑,最后变为对“香车宝马”的孜孜以求,其结果是“超凡脱俗”也好,是“泯然众人”也罢,有关英雄的追问却从来都未曾停止.  相似文献   

19.
就在曹操得意洋洋进入汉中的当口,刘备正准备和孙权火并。此前孙权装模作样把荆州借给刘备(荆州是刘表的,刘表死了是刘琦的,刘琦死了爱给谁给谁,关孙权什么事?),刘备因为势力小弱,只好认了。暂且不管这是不是不平等条约,可是认同了就该遵守,偏偏刘备不想遵守。孙权来索要荆州,刘备总是以  相似文献   

20.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