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细细品读2017年江苏省各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一道道闪烁理性思维与智慧光芒的试题映入眼帘,一股股浓浓的学科韵味扑面而来。试卷行文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聚焦热点话题,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指向核心素养,寓理于情,以理育情,意境深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考生陶冶思想、净化情感、提升能力、检阅品德,给人以"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之感。现采撷几道经典之作,与诸位同行共品共享。  相似文献   

2.
当代宋词专家夏承焘先生曾说:"在婉约派这一词派中,她的词应该说是成就最高的,她是整个北宋婉约派中最恰当的代表人。"能得到这么高评价的,唯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是一位旷世才女,她的词作委婉含蓄、情意绵绵,可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她才调绝伦,  相似文献   

3.
文学语言在"言"与"不言"之间设置的不定点和空白所产生的张力,造成了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由此给读者留下了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也是优秀文学作品能产生不朽的艺术魅力的主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用创新的设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结尾,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达到"课虽尽,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论发展至北宋后期,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个时期词学论坛上的重要议题是关于词的本质特征及本色论的讨论,李之仪以其独立思考与积极开拓的精神,表明了自己的词学思想,即: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和“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审美理想、才情并重的创作本体论,他的词学思想具有历史进化的意识,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张力的动态性结构,李之仪的词学思想是北宋词学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正>维纳斯因其断臂而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成就其不可超越的美丽;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处处留白,方寸之间,彰显天地之宽,寥寥数笔,勾勒无穷画意;音乐中的停顿可让人领略"欲说还休"之美,感受"无声胜有声"之妙。这是艺术中的留白。"留白"的艺术手法也广泛地应用在写作中。从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到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  相似文献   

7.
陈思和在《细读<雷雨>》一文中说:"《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了,而正是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这里的"说不清"正有"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意,但这一句"说不清"所指向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式的阅读快感,同样可以作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上乘的有效参照。刘  相似文献   

8.
李学德 《中国教师》2011,(10):59-59
<正>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把"文句有意蕴"列为"有文采"的一个子项。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说文章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或揭示事物本质,或提点人生真谛,或启迪读者哲思,一如古人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怎样使文句意蕴丰厚呢?  相似文献   

9.
【文题展现】清人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周易》有云:"易有太极,是两生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印度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含蓄是一种普遍的艺术规律.毛泽东诗词不仅能以"有尽之言"达"不尽之意",做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而且能让余意自显,不言而喻.通过比兴等借此说彼以达到含蓄,通过引用成语典故与前人成句以达到含蓄,将意在言外的诸多情感内涵物化入诗词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在教学的结尾处也要精心设计,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涉及较少。那怎样才能设计好课堂的结尾,使得教学虽尽而意无穷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词中,结尾写景、描状的有很多,作者欲说而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状之中,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诗词中还有一些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或不能说的曲折心绪,也有一些说不尽、说不清、不便说或说了也无用的烦杂情感,他们不是借助景物、情状来传达,而是以更为含蓄委婉曲折的语言来表现,进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指出: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而今,在众多写作指导百花竞放之际,老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5.
<正>一、我教《谈中国诗》《谈中国诗》原文较长,内容丰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1.推荐给学生的选段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虚实之论"的历史性回顾,揭示"虚"与"实"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艺术创作应虚实结合,不可偏废,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范畴中,犹应以虚为主,从而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氛围.  相似文献   

18.
言和意之间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引来许多人的关注,文学活动中的言意关系又有许多纷繁复杂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言意关系的可探讨性。言不尽意是主流认识,而言不尽意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有着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意义本身的不尽性。  相似文献   

19.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诗歌的“藏情”艺术,历来为我国古代的诗家词人所推崇。唐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北宋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意于言外”。凡此种种,都说明诗词的写作十分讲究“藏情”艺术,意在言外,伏采潜发,...  相似文献   

20.
我的母校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我在那里度过了6年的时光,而高中阶段是我最为留恋的,那儿有说不尽的师生情、朋友意,还有我最美丽的青春印记。每当我有机会重温那段日子,或者向学弟学妹进行所谓的"经验介绍"时,我总是特别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