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74):19-20
本文从安恩本该关心奶牛的精神情感,但不理会奶牛厌烦集市这一细节入手,通过安恩和奶牛的细节描写还原安恩的真实心理,揭示奶牛与安恩的同一性。安恩只是想接近市井生活,享受人世的热闹,虽然这个要求卑微得不能再卑微,但善良的安恩害怕对别人造成打扰,自尊心极强的安恩害怕别人知道自己这一卑微的要求,受到别人的嘲笑和排斥,极力掩藏自己的孤独寂寞的精神伤疤和寻求精神慰藉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布偶》讲述了在“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聚焦于沿海地区一群拥有各种海外关系和华侨身份的特殊群体的生存形态。裴达峰作为这一群体的精神性领袖,由于其独特的“他者”身份,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获得社会认同,在寻求自我确认和归属的过程中,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异化,制造出他人及自己的悲剧,凸显了人性在复杂特殊环境中被异化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及命运的认识探究和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安恩和奶牛》,从这篇课文的题目里,你读出了什么?”课堂上,我问孩子们。“我读出了人与动物的平等”,“我读出了温馨”,“我读出了亲密”,这些答案都很契合教参的解读。“你呢?”我转向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小男孩。他站起来,垂着眼,小声地说:“我读出了孤独。”孤独?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什么是孤独吗?于是我追问到:  相似文献   

4.
郭伟 《现代语文》2007,(8):72-73
戈特弗里德·贝恩的《孤独者》是一首高度凝炼的抽象诗。本诗在“孤独者”身上寄寓了对人的“劳作”特征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可贵的和谐意识,同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构想。而“孤独者”的精神气质也随之凸现。  相似文献   

5.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孤独"是小说的主题之一,也是小说惟一的主人公"。孤独"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孤独,而且是整个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人类的孤独。这也是一部描写死亡的佳作,"死亡"也是小说的重大主题之一。死亡的气息贯穿全书,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透露出对死亡的哲思。死亡是这个家族不可改变的命运,孤独是这个家族始终不变的情感。孤独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孤独必然导致死亡,孤独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孤独即死亡"。  相似文献   

6.
全银花 《考试周刊》2014,(61):17-18
妓女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不受女德的限制,可以表现对于情爱的个体化诉求,她们在诗歌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显著。黄真伊是当中最出色的妓女诗人,她的诗歌大多是与处于主流文化的仕宦文人唱和而来的。本文从女性的立场、通过朝鲜朝妓女黄真伊的作品,分析她的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纯爱与孤高。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巨著,代表了霍桑的最高艺术成就。自问世以来,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评论家的眼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对《红字》的理解,这其中有从原罪意识、女性主义思想、宗教思想等角度来研究的,学者们都挖掘出了其意义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物质文明高速膨胀,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在喧嚣的城市中居住着孤独寂寞的灵魂。人性的孤独不断吞噬美好的灵魂。本文试图从人性的孤独这一视角来重新诠释《红字》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这篇小说记叙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尽善尽美的奶牛来到嘈杂的牲口交易市场,因为奶牛很好,问津者络绎不绝,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真吐露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想让它和同类相聚,散散心。  相似文献   

9.
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小说《安恩与奶牛》被收录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此文之所以出色,就在于文章在多种对比中展现出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孤独的刈麦女》中刈麦女的孤独、其歌声反映出的忧伤以及歌声引起过路者的共鸣等三方面,同时,结合华兹华斯的生活经历和诗歌理论探寻了这种忧郁情感产生的根源,并指出诗中反映的诗人在其长诗《丁登寺》中所提及的“聆听宁静的人性之悲曲”的忧郁情感。  相似文献   

11.
正《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选自于《希默兰的故事》,它的作者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本文被苏教版初中教材编入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有很多老师在一些杂志上撰文,谈到安恩是一位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敬重之情。然而,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真正孤独的是安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一、文中的奶牛并不孤独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老师认为,奶牛是孤独的,而安恩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诗人以孤独意象入题,营造了不同的诗歌意境。而从审美范畴角度而言,"孤独"意象之美感一曰优美,一曰崇高。以《孤独的收割女》与《孤雁》为例,前者之孤独意象带给读者恬静、愉悦与和谐之感,即优美;后者带给读者灵魂的震颤与敬仰,即崇高。二诗意象之审美与意境迥异,却同样打动人心,唯在情真。二诗意象之意境均是诗人性格情趣的返照,亦是诗人当时当境之真切感受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霍桑的长篇小说关注甚多,但对其短篇小说中孤独与异化主题的诠释却较少。其短篇小说《罗杰·马尔文的葬礼》的创作仍遵循“想象”为主导的原则,着重探讨人物的内心和道德体系。小说主人公鲁本在面临道德和生存的两难境地时,选择抛弃同伴,导致了愧疚与懊悔伴其一生,最后脱离社会,走向孤独,以错杀爱子完成了自己的誓言。霍桑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再现了人性的孤独与异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鲁迅都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透视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感受人生的孤独苍凉;鲁迅作为一个社会至诚之士发起对社会的批判。二人同是对人内心灵魂的逼近与叩问,在对人性的近距离剖析之后,鲁迅是愤怒的“绝望战争”,张爱玲则是苍凉的接受。  相似文献   

15.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岸的西玛兰。从小学起,他就迷恋书本,尤其喜爱丹麦古典文学和北欧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在《禽兽》一文中揭示了主人公“他”的特殊异化人性,与常见的表现主义作品中采用的手法不同,川端在此采用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异化表现手法,通过小说主人公的冷漠与移情来展现人物的特殊异化人性.  相似文献   

17.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篇幅较长的自读课。课文展示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坚强的成长历程。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育是现代社会进行“人性完整”与“人性净化”的必由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巨大魅力在于:整合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真善美的纯净人性。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冷漠"叙述。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冷漠"背后的内容:1.孤独与"感觉";2."暴力"与排遣;3."西西弗斯"的微笑。  相似文献   

20.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拉美现代文学的奇观,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将魔幻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特别是它为我们讲叙了一个真正的“魔幻故事”。本文试图把这部长篇小说解读成一个浓缩的有始有终、单纯的“故事”。此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本文把这故事的开始拟定为“魔幻大比拼”,而后发展成“孤独四重奏”,在“预言三则”里达到高潮.而预言则指向了“轮回的原点”,此时故事宣告结束,完成圆满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