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不但是日本现代学术界中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而且对于中日两国在整个世纪内的文学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其中,日本对于鲁迅的介绍与研究,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与文化意义。本文试从中日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于20世纪的日本"中国学"研究,尤其是日本鲁迅研究独特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作探析。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个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信仰的差异,再加上颜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使得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日本是白色,中国是红色.白色与红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模式.通过分析"红"与"白"在汉日语中的文化内涵,以便对中日文化的异同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中日文化既存在文化融合又有本质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中日汉字的差异上。本文从中日词语"次第"的词义演变进行比较阐述,中国"次第"以"等第,顺序;依次"为基本义,演变出了"情形;不久;急速;规模;气派"等义项。而日本在"移植"和发展中国"次第"的基本义之后,最突出的是融入了歌舞伎文化。尽管"次第"一词在日本语言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并不如在中国的复杂多样,但在两国的文化传承中却遭遇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语用体系中,"次第"演绎成了文言词和难词;而在日本,则变成了常用语。这主要归结与两国不同的具体历史语境和语言文化的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5.
唐朝时期,中日交流是迄今为止两国交流史上的高潮。中国彪炳千秋的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教育、文化、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久远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因此,在社会文化特征上,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但是,日本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顺利的和日本人进行交流,甚至会产生误解.本文就加强日本文化导入,如何课外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人民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一直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对此,两国史籍都有记载。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及其代表人物,一直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研究课题。 中国和日本无论从地理形势上看,还是从文化和经济关系上看,都是息息相通的。古代中国的唐王朝是中日关系史上最亲密的时期。当时两个国家有正式外交关系,政府间都互派使节往来,有些日本学者称这一时期为“遣唐使”时期。日本向中国派使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输送留学人员向中国学习。而唐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的确是极其广泛的,涉及政治、法令、制度、礼乐、兵法、天文、历数、医学、宗教、文学、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日两国都流行使用“萌”字表示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文字先于文化被接受,致使传播到中国的“萌”与日语“萌之”语义上有出入,在文化上的表现也相应有所不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萌”文化很难取得像日本“萌之”文化那样的规模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批判"是"五四"前后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发端于晚清,是当时改良派发起的启蒙新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一词的来历,梁启超、邹容等人的经历和日译本《支那人气质》的流行来看,中国国民性批判思潮的产生与日本的明六社、政教社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但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而各自的国民性批判的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日本重在批判伪恶丑,而中国则重在批判"奴隶根性"。前者把保持民族独特性看作是一个文化问题,后者则把塑造独立品格看作是解除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即是个政治问题。这就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基本内涵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0.
程晓萍 《考试周刊》2014,(77):27-28
中国和日本在很多方面都关联密切,"一衣带水"的邻居中国和日本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对对方的要求或者请求如果不想执行或者执行不了时就需要拒绝对方。这样的拒绝的表达方式,中国和日本都存在。在日本和中国拒绝对方要求和请求的表现方式上,有些不同之处,需要了解和辨明,以便于和日本很顺利、更流畅地交往,减少因文化因素产生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关于中日拒绝表达方式的研究,至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中国和日本的拒绝表达上的异同的研究还不是十分深入和广泛。本文以对于森山卓郎的关于拒绝的策略方法为基础,论述中日在拒绝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