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比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大一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同伴反馈方式的有效性及学生对不同反馈方式的态度。研究发现:三种反馈方式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所帮助,但有效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教师+同伴反馈、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同伴反馈是教师反馈的有益补充,在写作教学中,能将这两种反馈方式结合起来,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评改反馈是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只有有效的反馈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同伴反馈3种反馈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仅在个别方面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有关联,教师+同伴反馈结合了两者的优势,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环境下比较30名大一本科新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教师+同伴反馈的有效性及学生对不同反馈方式的态度。实验发现:三种反馈方式都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但有效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教师+同伴反馈、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同伴反馈是教师反馈的有益补充。在写作教学中,能将两种反馈方式结合起来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写作评改即反馈是写作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各有优缺点。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以同伴反馈为主、教师反馈为辅的互补型反馈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两种评改模式的各自优势,提高反馈效率,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教师将网络和初中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相结合,对在线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认可度,合理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在线反馈较为认可,同伴在线反馈的合理性较低,教师反馈的正确率与学生写作水平呈正相关,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在内容和类型上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线教师反馈应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大力提倡,同伴反馈应设计合理,操作严谨,作为教师反馈方式的一种补充,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飞  王松 《考试周刊》2011,(49):124-125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语学生对电子同伴反馈和传统面对面同伴反馈的看法。该研究通过贵州大学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写作课,让受试学生使用两种同伴反馈方式,即电子同伴反馈与传统同伴反馈。在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受试学生分别进行传统同伴反馈和电子同伴反馈的培训,然后对受试学生在两种同伴反馈中所体现的反馈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两种反馈方式的态度和想法。结果发现,大部分受试学生更喜欢使用电子同伴反馈方式。电子同伴反馈方式是对传统的面对面同伴反馈方式有益的补充,对学生的二语写作可以起到更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评改反馈现状,探讨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几种评改反馈方式:自我评改反馈、同伴评改反馈和教师评改反馈,以期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教师反馈、同伴反馈、电子反馈三种反馈形式对英语写作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旨在找出有效的反馈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刘彩霞 《考试周刊》2013,(80):86-87
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写作教学的发展受到传统作文评改模式的制约。本文分析了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反馈的现状,提出教师应转变写作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写作反馈策略.构建一个教师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英语写作教学反馈模式。以期对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有所启示.培养学生写作的自我评估和修改能力。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87-92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考察学生作文,我们对英语专业写作中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作用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同学们充分信任教师反馈,同时也肯定同伴反馈的作用,同伴反馈+教师书面反馈是他们最想要的模式;学生认为教师反馈在各个层面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得到教师面向语篇的反馈和有利于修改的建议;学生是否能自觉进行同伴反馈、积极修改、乐意与老师探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与学生已有的默契,以及学生的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13.
Feedback     
  相似文献   

14.
Feedback     
  相似文献   

15.
16.
17.
Feedback     
  相似文献   

18.
Feedback     
  相似文献   

19.
Feedback     
  相似文献   

20.
Feedback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sport in determin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intergroup situations. The purpose is to suggest that participation in highly competitive sport encourages strong identification of fans with teams, which has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s and may foster negative sentiments toward outgroups. Manifestations of group consciousness in sport and the levels of antipathy described by Allport (1958) are discussed. Theories of conflict, categorization, and social competition form the basis of a discuss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sport tea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 are dra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