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理解近体诗格律的关键。其中对“对”和“粘”的理解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指平声字和仄声字相反。诗的一联,如视上句为出句,则下句可称对句。出句第二字如为仄声,则对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出句第二字如为平声,则对句第二字就必须是仄声。“粘”,指平声字接平声字,仄声字接仄声字。近  相似文献   

2.
【备考指导】 对联的基本 要求是:(1)上 下联字数相等, 词性相同;(2) 内容有关联而不 重复;(3)仄起 平落(即上联最 后一个字是仄声 ——第三或第四 声,下联最后一 个字是平声—— 第一或第二声)。 【经典例题】 下面是一副 对联的上联,请 对出下联。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让学生懂一点古代诗词格律已成为必要.如果按现代汉语的音韵来研究的话,阴平、阳平一般是平声字,而上声、去声一般是仄声字.而古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则是根据汉语古音调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联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的整体,有的对联还包括横额。对联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平仄相异,能够做到声调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考查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没有提出严格对仗和平仄要求。题目给的字数…  相似文献   

5.
趣谈对联     
<正>童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过年的鞭炮声,前奏则是贴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门上贴上一副大红的春联,既喜气洋洋又吉祥如意。对联俗称对子,分上下两联,上联最后一字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普通话中的第一、第  相似文献   

6.
四、(题目略,下同。)孤平拗救:在平收的句子中(指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韵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这种情形便是犯孤平。犯孤平后需  相似文献   

7.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8.
"思"字在格律诗中应读平声,于李商隐诗中共见四十次,其读音可分为三类:一、读作仄声,该现象在李诗中达十一处;二、平仄均可,皆处在非音节点上,达十二处;三、读为平声,符合近体诗功令要求,较为常见。从格律诗用韵及上下文语境的角度出发,推测造成"思"字在李诗中平仄异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迎合格律诗的用韵规则和表达"似"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本学期在班里开设"对课"课,每周一课,计划讲15个课时,用的教材是慈矿兄编著的《小学对课》,学生人手一册。这课讲"平仄和谐"。先积淀感性经验。分别朗读并体会"三言两语——三语两言"、"三心二意——三意二心"、"三长两短——三短两长",这里的顺畅和别扭其实跟汉字的声调排列有关。于是解释:普通话中一、二声的字称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称为"仄声字";我们通常说的朗朗上口,就是指平仄和谐,也就是声  相似文献   

10.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一百多年前的盐城方言韵书。古全浊声母在《徐氏类音字汇》中全部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逢平声送气,逢仄声不送气;今读擦音多为同部位的清音,符合官话方言的总体特征。古邪母平声字读为送气塞擦音声母,又反映出江淮官话的重要特征。此外,部分仄声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有送气音声母的读法,这可能是受到通泰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语成语的声调搭配形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语音划分平仄的理论可予以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表明:平平仄仄式、平平平仄式和仄仄平平式是最重要的声调组合形式,根据一、三位上的声调可以不论的原则,可以得出汉语成语平仄搭配具有对称性特点。同时,在并列式成语中,以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是仄声字的居多,即先"平"后"仄"的形式居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给对联配对的题目。这类题目,难度较大,不少考生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掌握了对联的有关知识,这类题便会迎刃而馋。一副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二、上下联某个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即上联某个位置上是名词,下联同一位置上也必须是名词,依此类推.即所谓实对实,虚对虚,物对物,致对数,颇色对颐色,形态对形态·"一三、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尤其是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末尾用仄声字,下联末尾用平声字,这样读起来才悦耳动听。下面试举一例说明之. 试把下列各  相似文献   

13.
以唐诗为例,由于古体近体的体式不同,吟唱的规律也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法则应是“平长仄短,二四为重,声情一致,古近皆同”。所谓“平长仄短”,是指凡遇平声处,要吟得长些;凡遇仄声处,要吟得短些。但在用仄声字为韵时,则另当别论。因为既然  相似文献   

14.
三上节谈到,提出四声二元化诗律理论的是刘滔,而不是永明时代的沈约等人。刘滔在四声中看到了平声的有用处及其与“彼三声”的区别处,于是特别重视平声,首创标举平声的用声法,并且提到一项可以造成句中二、四字平仄对立的用声法则——使平声“居其要”的法则。刘滔  相似文献   

15.
中古以来,汉语语音发生了不少变化。"全浊入声变阳平"与"平送仄不送",就是对其中的部分变化的概括反映。前者说的是从中古到近现代才完成转变的全浊声母入声字清化归为阳平;后者说的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平声字清化后送气,仄声字清化后不送气。  相似文献   

16.
词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配乐演唱抒情文学,既要配乐,就要考虑字声的平、上、去、入与乐声的宫、商、角、徵、羽的协调契合。平仄四声的表情效果有所不同,所以词句与韵位的平仄必然会对词的表情产生不同的效果:平声宜于表达柔婉、缠绵、怀念、愉悦、悲伤等情感;仄声宜于表达低抑幽怨、沉郁悲痛、慷慨磊落、急壮豪迈等情感。  相似文献   

17.
温州方言极大地干扰着温州学生学习普通话。但温州方言与普通话有一些联系,引导学生注意温州方言与普通话中的阳平上声、平舌翘舌、平声仄声的联系规律,就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普通话,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读音。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20.
四川湘语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今已全部清化,但浊擦音还保留在部分湘语里,跟原居地湘语一致。全浊仄声字均是不送气清音,和西南官话演变规律相同,而全浊平声字清化后,各湘语点送气与否差异较大。从同一方言点看,常用平声字保持湘语不送气的特点多于不常用字。古全浊声母除了发生清化,还有部分发生了浊音弱化,主要表现为擦音化和零声母化,浊音弱化是全浊声母保留浊音时期发生的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