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初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容易波动.自我评价方式不明确,加上教育手段、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易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错误行为.如考试作弊等.  相似文献   

2.
不许动我的柯南,不许让他出现载公交车的车体上,和减肥广告并排出售,结果每一次停车,我的柯南就要吃一个黑乎乎的屁.不许动我的柯南,不许让他变成街边随处可见的劣质玩偶,不是没带蝴蝶结就是两边的袖子不一样长.  相似文献   

3.
不许动我的柯南,不许让他随便出现在公交车的车体上,和减肥广告并排出售,结果每一次停车,我的柯南就要吃一个黑乎乎的屁。不许动我  相似文献   

4.
我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文章,题目是《不要轻易说不可能》,文中有九道数学题: 1 1=1 2 1=1 3 4=1 4 9=1 5 7=1 6 18=1 你看了准会说:“这绝对不可能!”等等!不要轻易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糟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一定也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过来了,怎么可能会创造奇迹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  相似文献   

6.
大薯 《中学理科》2008,(10):1-1
在国际经济学界曾经有个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律”,出自被誉为“经济学家导师”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罗。他认为,任何一种多数同意规则,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地保证投票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因而集体很难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很难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作出对个人和集体都有利的决定。比如,利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机制,未必一定能产生出一个令多数人满意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投票悖论”.  相似文献   

7.
3000美金环游世界,你相信吗?许多人会肯定地说那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有人却做到了,他就是曾留学英国的31岁的青年朱兆瑞。2002年,MBA还没毕业的朱兆瑞在英国留学时无意中从《卫报》上看到了一则启事,大意是《卫报》要招募两名年轻人进行环球旅行,一个人向东走,一个人向西走,所有的费用都由报社支付,唯一的条件是旅行者需每天向报社写一篇文章。在一次和英国学生酒后打赌后朱兆瑞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减开支,他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制订了周密的旅行计划,设计了合理的旅行线路。报社给他提供的3000美金,不包括签证、吃…  相似文献   

8.
尘衣  似水流年 《初中生》2013,(16):22-23
  相似文献   

9.
鹏翔 《学子》2004,(5):31-31,64
普娇廖能麦汹试冠劫遍斌无一不说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你也不妨来试试、请看题;(答案在本期找)《不可能的可能》答案 1(里)+l(里)二1(公里) 2(月)+了(月)=1(季度) 3(天》+4(天)=l(周) 4(点)+9(点)=l点(13点即下午l点) 5(月)+7(月)二1(年) 6(小时)+18(小时)二l(天) 简单的数字游戏启迪我们: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想圈圈,就会得到出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有可能。要知道,登上珠峰的道路也不仅仅只有一条。有不寻常的努力就可能获得不寻常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面对…  相似文献   

10.
1月22日 晴 一湖,一树,比赛现场也。 一龟,一兔,参赛选手也。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在解答题目时,往往从可能性方面加以思考,寻求其解。但有些题目从可能性方面思考将会走进“山穷水尽”的境地,而从不可能性方面思考则会“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12.
不可能     
老实说,你昨天在学校又干什么事了?老师来电话,叫我明天去学校说你的事情。这不可能,我昨天在网吧玩了一天,根本就没进学校的门!不可能@白应琦~~  相似文献   

13.
不作弊,傻吗     
来信: 前不久一次月考,结果令人跌破眼镜。好多平时成绩差而且经常旷课的同学成绩优异。学习努力的同学很气愤,这并不是嫉妒,而是因为考试不公平! 考试时,看着到处飞的纸条,我茫然了。一些同学这样说:考试不作弊是傻子。您说,不作弊,傻吗?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教授被誉为“科学玩童”,是个很有趣的人。有一年他去巴西讲学,住在一家高级宾馆,结识了当地一支桑巴乐队。没事的时候,费曼便偷偷找他们学习打鼓。乐队的人只知道费曼来自美国,而且以前有过业余打鼓的经验,便接纳了他。费曼练习得很卖力,但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下面这几道题的答案,你一看准说是错的。但是,如果给这些数添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式子就可以成立,答案也能完全正确。你看看添加什么单位名称好呢?请试试。1+1=12+1=13+4=14+9=15+7=16+18=1(答案在本期找)筌○张伟良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答案:1(里)+1(里)=1(公里)2(月)+1(月)=1(季度)3(天)+4(天)=1(周)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5(月)+7(月)=1(年)(1年12个月)6(小时)+18(小时)=1天(1天24小时)变不可能为可能@张伟良  相似文献   

16.
不可能不写     
几年前,我曾在一篇短文中描述过自己长时期以来的写作状态,那就是:不可能写;不可能不写。这两句话源自卡夫卡对“德国犹太作家”生活的概括──其完整的意思为:不可能不写;不可能用德语写;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写法;不可能写(因为写作并不能减轻他们的绝望)──它揭示了德国犹太知识分子的语言困境或者说交流的困境。相当长一段日子里,我仅止模糊地将自己的状态归咎于对完美的过分苛求,还有便是对源源不绝炮制出来的文字印刷垃圾的深恶痛绝,而实质上深层的原因远不限于此。犹如“只有与命运同在的性格方算是一种真实的性格”一样,…  相似文献   

17.
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是我生活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里最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里,矗立着一个中国人的半身铜像。他的名字叫苏阿芒,一个初中毕业生。  相似文献   

19.
1881年7月,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在华盛顿车站遇刺,身受重伤,住进了医院。时值盛夏,天气闷热难耐,病床上的总统危在旦夕,急需进行手术。但由于室内温度太高,医生指出,只有将温度降到30℃以下,才能保障手术的安全。无奈之余,政府只好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一名叫谢多的美国工程师。  相似文献   

20.
转换思路,不可能就变成了"不!可能"。爱国台商沈庆京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帮派之争,为了帮派的利益打打杀杀,最后招致牢狱之灾。在狱中,他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捅向别人的那一刀到底是为什么,想到最后他也想不出其中的原因。他忽然觉得自己十分可笑,就因为帮派中的人说了一句"捅他",他就冲了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