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彬子 《小学生导读》2022,(10):24-25
<正>据科学家们研究,人体内血液和组织液的成分,和远古时原始海洋的成分颇为相似,始终保持史前海水的特点,人们称它为人体的“内环境”。三大“水域”正常成人的体重约有60%是体液,它在体内主要分为三大“水域”:存在于数百万个细胞膜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15%;另外一部分体液存在于血管中,主要为血浆,  相似文献   

2.
你也许不一定意识到,在你身上有很多地方,完全被外来者占据着,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白血球被人们称为人体内的“消防员”。不小心受伤发炎可以算是体内的一场火灾,哪里有险情白血球便及时赶到哪里,消灭从伤口进入的细菌和病毒,从而消除炎症。体内消防员的工作过程要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复杂得多。因为现实生活中,消防队员要找到并靠近着火地点还是容易的。但是在体内,白血球如果要准确知道哪里出了事并火速赶到,首先要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因为人体内各种细胞层次多,“路线”错综复杂。白血球如果想抄近道到达受伤部位,就必须突破层层障碍,钻入你受伤处附近的血管中。不断横冲直撞的白血球在接近伤口前需要减速,这个减速…  相似文献   

4.
《小火炬》2003,(Z1)
戎们人体内真的有一种“瞌睡虫”,当然,这“瞌睡虫”不是《西游记》里孙悟空变出来的小虫子,而是一种名叫“睡素因子”的物质,它是由四五种氨基酸组成的。这种物质是由一部分在小肠内生活的细菌生成的,它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催眠作用。“睡素因子”是逐渐积累的,当它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就变得爱瞌睡啦!人体内的“瞌睡虫”~~  相似文献   

5.
你也许不一定意识到,在你身上有很多地方,完全被外来者占据着,包括细菌、真菌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在你的眼睫毛上,有一种微型的小蠕螨。它们长年累月地在那儿饮食起居、交配、繁殖,从不离开……除了极偶然地,趁你夜间熟睡,它们悄悄地离开你的眼睫毛到你脸上作一次夜间散步。  相似文献   

6.
人们赞美眼睛是心灵的天窗,颂扬心脏为生命的动脉,却很少讴歌内分泌系统。其实,隐居深处、不露声色的内分泌系统,是功劳卓著的无名英雄。内分泌系统由多种内分泌腺体组成,这些腺体分泌出各种对人体具有特殊效应的物质,叫作激素,也称作荷尔蒙。内分泌之王在古代欧洲,有人发现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个像豌豆大小的腺体,并取名脑垂体。脑垂体是内分泌腺的中心。例如它分泌的生长激素,能  相似文献   

7.
夏点 《科学启蒙》2012,(Z2):70-71
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不安全因素时,首先会想到报警,通过报警系统向警方发出呼救信号。同样,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许多对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并能发出各种"求救信号"的"警报装置"。那么,它们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像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警报系统呢?  相似文献   

8.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身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纪录为3小时24分钟,但在睡眠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  相似文献   

9.
《中学时代》2020,(11):22-23
<正>你听过"九分细菌一分人"的说法吗?也就是说,我们身体中90%以上的细胞是细菌,或者说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9~10倍。所以,有的研究者说:"我们不是人类,而是人类和微生物的结合体。""细菌王国"的建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人体内就有一个微生物群落。当然,这些细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是在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渐渐形成自己的细菌群落的。一般来说,女性的子宫内没有细菌,所以生命之初的胎儿是真正无菌的个体。但是,  相似文献   

10.
夏点 《科学启蒙》2012,(9):70-71
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不安全因素时,首先会想到报警,通过报警系统向警方发出呼救信号。同样,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许多对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并能发出各种“求救信号”的“警报装置”。  相似文献   

11.
12.
瀚葬味〕鑫择题 1。下列哪一组中含有血浆中不应该有的物质?() A.水、酶、无机盐、血小板B维生素、葡萄糖、激素 C.氨基酸、二氧化碳、血浆蛋自D氧、尿素、磷脂 2.动脉血呈鲜红色,主要因为它含较多的()。 A红细胞B.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C.养料D.二氧化碳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时,在同一视野「朴所见到的数量最多的细胞是()。 A,白细胞B.红细胞C一血小板D.淋巴细胞 4。一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内游走的是()。 A红细胞B.脂肪细胞C自细胞D.精细胞 苏。一个体重为50 kg的健康成年人.若一次失血14的mL,其结果是()。 A.对身体毫无影响B…  相似文献   

13.
恽亚叶 《生物学教学》2011,36(12):80-80,M0003
以现案、探案、释疑结案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实验、角色扮演等主题活动中整体建构知识。  相似文献   

14.
15.
《中学生物教学》2019,(8):35-36
<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背景下,要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积极应对。本文以初中生物学"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课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转变。1由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式教学转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概念性内容所占比重较大,因此传统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同和推崇。所以,在教授"人  相似文献   

16.
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动物,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大家族。在人体内的寄生虫有56种之多,有时人体内可寄生有8种寄生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生活史及它们和寄主——人的关系,采取适当措施,使它们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来说“寄生虫”三个字虽然好理解,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复杂的生活史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教材中关于寄生虫的描述都是分散在各门各纲中进行的,非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教学》2016,(14):59-60
<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章的内容,而很多内环境稳态的题目与判断体液类型有关,所以判断体液类型(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是学生解决相关试题的突破点。但是,判断体液类型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1通过构建生物模型的方法总结方法1依据淋巴的形成和去向具有单方向特点,首先确定淋巴,其次是组织液、血浆,最后是细胞液(图1)。  相似文献   

18.
关注前概念,采用创新实验设计、重视活动体验以及模型建构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将“气体交换”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思维可视化,并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学生在模拟体验肺部及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概念,发展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教学》2009,34(1):75-75
据东方网2008年6月8日援引《科技日报》消息,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约翰一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病毒学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相关研究报告。报告说,科学家在分析HIV阳性病人的体液样本时,发现一种定位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细胞(FDCS)会出于自身的功能而吞噬艾滋病毒,被吞噬的病毒并不表现出任何行为,比如复制、突变,然而这些行为正是治疗艾滋病药物的作用靶点,因此,FDCS细胞中的艾滋病毒可以逃脱药物的杀伤,而FDCS细胞本身则成了艾滋病毒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20.
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心脏”为例,合理运用多种物理模型,通过“明心见性”初识心脏结构,“敞开心扉”再探心脏功能,“将心比心”构建心脏概念,“同心协力”明确态度责任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究与讨论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