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房龙笔下的先驱者走向了真正的世界,而无知山谷中的人们仍闭目于愚昧之中,拒绝看见。看见,或不看见,究其原由是我们内心认知的意识状态。①柴静在新书《看见》中写道:"要从蒙昧中睁开眼,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此乃至理之言。  相似文献   

2.
读完柴静的《看见》,掩卷,沉思。自然从《看见》里看见了那个有棱有角、理性坚毅的记者柴静,我喜欢自己看见的这个记者。  相似文献   

3.
黄鸽 《教育文汇》2013,(8):33-33
一直很喜欢看柴静主持的节目,她的书《看见》出版后,我便立即网购了一本。这是柴静讲述自己在央视十年成长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我花了两天时间将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读《看见》,我自然看见了教育,思考着教育。  相似文献   

4.
看见     
2013年武汉市的中考作文题是《看见》,命题很有深意,一个人能看见世事的真相、人性的善恶、人情的冷暖,不仅需要眼睛,更需要头脑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从2011年8月开始,每周日晚22点36分,柴静坐镇央视综合频道新改版的《看见》节目,她主持的第一期,采访了艺人姚晨,接着是药家鑫案的双方父母,家暴事件中的李阳……尽管舆论对她的主持褒贬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柴静变了。  相似文献   

6.
看见自己     
<正>姐姐是一名歌唱演员,每次看姐姐演出,无论观众是多是少,她在舞台上都发挥得非常到位。我曾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认真地回答:"看见自己!"我不禁笑起来:"在舞台上,只能看见台下的观众,哪能看见自己呢?"姐姐说:"如果我只是看见台下的观众,那我就无法演唱了。看见自己,才能投入到演唱中,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素质。"前些日子,朋友借给我看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撰写的自传《蛤蟆的油》,在日本,蛤蟆油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药材,为了获取这种油脂,人们把癞蛤蟆固定在镜子前,让它从镜子里看见自己。当这只癞蛤蟆无意间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时,立刻吓出一身"冷  相似文献   

7.
看见     
黄雪琴 《师道》2013,(9):12-14
2012年12月15日。北京。柴静。新书《看见》发布会。作为资深"柴迷",辗转买来新书,一睹为快。龙年岁末,蛇年新春。一个寒假,两手捧书,三番重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被搅扰开来。收获——颇丰。柴静在书中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而采访是什么呢?采访是生命间的往  相似文献   

8.
龙应台在她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谈到了文学的一种“功能”,她的说法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我想,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这段文字可以与《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互为注释,作者通过四郎有许多“看见”,我们通过《如》文也有许多“看见”。“文化为什么重要?”作者以一个很理性的问题开篇,却以很感性的方式进行了解读,使得这篇充满哲思的文章情感浓郁,留下了许多的“感动”。首先是父辈们被《四郎探母》所感动,“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  相似文献   

9.
何梅 《陕西教育》2011,(6):44-44,51
教材分析: 《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是一首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它抓住“眼睛”这一意象,运用层叠的手法,歌颂了白衣天使的高尚心灵,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10.
阎灏 《中文自修》2004,(12):12-12
能否找出一种万有引力来解释所有时空现象,特别是大爆炸中宇宙形成的第一瞬间,这样的理论把20世纪物理学两大柱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起来,他就是霍金。他仿佛是一个生动的隐喻,代表人类胆识的极至;相信宇宙可为一个物种所理解,而这个物种只有自已暂短的历史,其形体只限于一个小小世界及邻近的区域,但却具有一个能包容150亿年时空的想像力。《仰望星空,看见霍金》,表达了一种对科学的见解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虔诚与崇敬。  相似文献   

11.
柴静,女,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现在主持《看见》周末版。19岁从电台开始主持人生涯,后从湖南到北京,2001年进入央视,留给观众的印象是"才女、思想、个性"三位一体。业余时间喜欢旅行,喜欢摄影,喜欢阅读和写作。文字,是她格外看待的,认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2012年推出个人新作《看见》。  相似文献   

12.
例文4 看见     
正柴静在《看见》中写道:"想要‘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有多少人睁着眼却好像瞎子一样,盲人摸象可笑又可悲。而真正的"盲人",是心灵的"盲人",像在井底看天空的青蛙,自以为"看见",事实却相反。①哲学家尼采晚年被眼病困扰,变成了大半个瞎子,他依然自豪地认为自己更接近真理。他说:"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我可以摆脱书本和教条,我感到思绪更自由,不再被‘概念’所困"。尼采是出了名的"自大",然而他的一席话确实令人深思。这与井底之蛙看见井口大的天空,究竟哪一个更真实?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反思】“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是小语界的盛事。2019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在小语会的关怀以及语文学习社群伙伴、同事的协助下,笔者开始了一系列愉快而紧张的准备与交流活动。一、学习目标与设计理念(一)设计缘由设计《“看见”味道》这堂课,起因是班上学生的一次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让我好像闻到气味,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观察、发现、提取、运用的活动。早期的设计,好玩的成分居多。  相似文献   

14.
正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记述了从事电视新闻工作10年来的经历、成长与思索。书中十分强调一定要看见"人",不但要睁眼看见他人,也要看见自己。柴静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强调的"看见",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同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工作中,学着柴静那样时刻看见"人",也看见自己,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名人的书自然有各自的卖点,但是《看见》这本书能够得到教师的青睐,我想更多是因为引领成长的吸引。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导读》2024,(3):12-13
<正>推荐书目《推开窗子看见你》推荐理由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曾说过,儿童阅读的世界,诗歌不能缺席。诗是美的,读诗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推开窗子看见你》是金波的儿童诗集,也是“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中的一部,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审视和感应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事物,以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为主人公,用自述的口吻写出了真、趣、善、美。诗中的各种事、景都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融、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少年儿童的追求、渴望、兴趣、爱好,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看见世界     
《父母必读》2012,(3):142-142
从出生时只有20~30厘米的视觉范围,到能很清晰地看见世界和各种色彩,小婴儿的视力发育相当迅速,也很神奇。我们可以用一些玩具、教具帮助孩子更快、更顺利地完成视觉发育,但也不要过度。  相似文献   

17.
那天是圣诞节。我去商店买了一些圣诞卡。当我回到家时,我看见圣诞树上有好多礼物。有《哈里·波特》、圣诞卡、漂亮的衣服等等。我很吃惊。“谁放的呢?”我走到我的房间,看见圣诞老人正坐在  相似文献   

18.
儿童诗浅显简洁。朗朗上口,形象性强,审美特质显著,自然唤起孩子们心灵上的爱,具有意蕴丰富的语文教育价值。本文拟就与低年级孩子共读儿童诗集《推开窗子看见你》的实践,探索儿童诗教学的有效途径及当前语文教学儿童视角缺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你度过了愉快的新春佳节和寒假生活,重新回到校园,回到老师和同学们中间。《身体世界》是《孩子健康园》中的一块,也是你的一个新朋友。同学们,你了解自己吗?了解自己的身体吗?你知道眼睛为什么能看见东西、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嘴为什么能说话吗?你知道人为什么肢体能灵活的运动吗?我们的皮肤为什么有黑、白、黄等颜色的区别吗?关于人体的奥秘,今后将会一一告诉你:  相似文献   

20.
那天教的是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粗谈了各自对某些文句的理解后我注意到成绩很落后的杨陈枭同学涨红着脸、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就请他说说在想什么,他说“我有一个疑问,课文中说教室里很安静,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既然谁都不去注意,那么是谁看见了这些小虫子?”这倒是个挺有意思的提问。教了好几轮《最后一课》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学生为大师挑刺呢,对啊,小虫子是谁看见的?我热情地表扬了他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然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作家为什么说‘谁也不去注意’?”学生们有的说“为了说明大家都深深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