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贵妇曾问毛姆,如何才能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作家。毛姆开玩笑说:"每年给他150镑,给5年,叫他见鬼去吧。"过了不久,毛姆回过味儿来,觉得这个答案极妙。有了这笔钱,年轻人不至于挨饿,但也不够享受的资本;他可以周游世界,但必须精打细算,品尝生活的多种滋味;他不至于陷入贫困,但为了衣食住行,需要时刻辗转于各种工作之间。总之,一个作家就应该尽量让自己身处合适的环境,经历人世的荣枯变迁。  相似文献   

2.
毛姆的新书 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年轻时就颇有才华,却一直默默无闻.23岁那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问世了,但上市后反应平平,乏人问津.于是,毛姆想出一个特别的点子,在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付费广告:"某位年轻的百万富翁,性格温和,爱好阅读、音乐,希望能与毛姆最新作品中女主角性格相同之女士为友,尔后论及婚嫁……"  相似文献   

3.
趣贴     
正口吃1884年的伦敦,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独自一人站在购买三等座火车票的队列中。终于排到他了,但他结结巴巴的,怎么也说不利落"惠斯泰布尔"这个词。这个小男孩就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一个口吃患者,同时又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有一种说法是,慧心者多口吃。也许是因为口吃,才练就了一颗慧心,毛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知道自己一张嘴难免出洋相,所以毛姆在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4.
正没有口吃,就没有一个作为作家的毛姆。口吃总是让毛姆很尴尬。当他开口"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啧啧’的声音"时,我们不难想象,自尊心很强的毛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恐怕一口咬掉自己舌头的心都有。残疾,成了一枚羞耻的徽记。毛姆时时能感觉到一双双嘲弄的眼睛,这种目光像锐利的冰锥一样刺伤他,使他在成长时期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少年时,毛姆并没有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想成为一名律师。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律师,而他却  相似文献   

5.
皱纹     
《家教世界》2010,(12):41-41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80岁寿辰时,一位给他照过相的摄影记者觉得照片上的他过于苍老,建议做点技术处理,除掉面部上的一些皱纹。毛姆听了他的建议,断  相似文献   

6.
英国20世纪作家毛姆笔下的传教士形象如同一面镜子。透过它折射出的是作家的童年成长历程。同时,传教士虚伪、狭隘的面目背后是毛姆对基督教信仰的破灭。现实生活的精神荒芜后毛姆转做异域文化的"他者",如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异域获得了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经典名著是世界的宝藏、人类共同的财富。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数不胜数、浩如烟海,且每个人的欣赏角度和思想深度也不尽相同,看看西方作家心目中的经典到底是什么,或许不无意义。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应美国《星期六晚邮》周刊之邀写过一本《书与你》的小册子,向人们推荐文学名著。毛姆在书中开宗明义道:"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那些面对往昔著名作家的庞大遗产而不知所从的读者,开列一张书单,使任何人只要对这些精神财富有兴趣,就能愉快地欣赏阅读,并且从其中获益。"毛姆推荐的书包括英国文学、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析毛姆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中所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以及这种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原因。毛姆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对东方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创作了大量以东方为背景的作品。其中,《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他不但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系列中国形象,而且这一系列中国形象也折射出了他作为西方作家内心的傲慢与偏见。毛姆对待中国,尤其是对待中国人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是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首先,在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人的相貌一直悖离西方的审美观;其次,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列强之首,社会上空弥漫着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情绪,这就使英国的作家们在进行"他者"形象的建构时难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有就是毛姆自身的性格因素。  相似文献   

9.
尽管毛姆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真诚的同情心,但他对真实的中国还是有所隔膜,因而,他描绘的中国形象是一幅误读之图。毛姆心目中的中国在汉唐盛世,他来到中国寻觅的是中国古代的荣光,昔日的绚丽,他对远古的中国充满神往,对现实与未来的中国漠视无睹。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有东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11.
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根据1920年前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的。文中毛姆用"感官的眼睛"和"心灵的眼睛"注视下的中国屏风有真实的"现实中国"和想象的"中国形象"的双重性。他塑造的"中国形象"既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同时又参与和制作了西方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处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张力上,在反思和颠覆中又不可避免地维护了英国现存的社会秩序。虽然文中不乏傲慢的误读和偏见,毛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还是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没有口吃,就没有一个作为作家的毛姆. 口吃总是让毛姆很尴尬.当他开口“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喷啧’的声音”时,我们不难想象,自尊心很强的毛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恐怕一口咬掉自己舌头的心都有. 残疾,成了一枚羞耻的徽记. 毛姆时时能感觉到一双双嘲弄的眼睛,这种目光像锐利的冰锥一样刺伤他,使他在成长时期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面纱》是毛姆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因其异域形象在中国备受关注。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徘徊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一方面是丑陋的、低劣的;另一方面,又是神秘的、理想化的。这一"中国形象",远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想象的"他者"。它是毛姆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传达出毛姆作为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深层需要。  相似文献   

14.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融入了很多他自己经历过的创伤,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心理经历着怎样的折磨。因为创作小说内容势必会勾起作者以往的悲伤情绪,而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过程,毛姆不仅仅要回忆自己的伤痛经历,还需要严谨的将其融入到小说当中,这也会给作者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虽然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经历创伤的场景与作者自身经历的场景并不完全相同,但结合作者的生平,读者就能够形象的感受到作者的悲伤与绝望。据此,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论毛姆"中国情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是一位对东方及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童年的不幸以及成年后的经历使毛姆放弃了对基督教的信仰,而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心契神合,叔本华对东方哲学的盛赞影响了毛姆。对奥斯卡.王尔德的景仰,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中国的渴慕,其中王尔德对庄子哲学思想的介绍对毛姆的影响不可忽略。正是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引领毛姆走上了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家长》1998,(4)
销书英国毛姆是个著名小说家。在他还没出名的时候,他的书销不出去,于是他想出一个新招,在全国各大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本人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尚未结婚,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为伴侣。”几天之后,他的小说就销售一空了。  相似文献   

18.
《刀锋》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笔下的印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刀锋》中的印度不仅远离世俗,拥有着原始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还象征着一种对精神解脱的追求.毛姆对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其对这个国度的探索和他对印度文化的理解,以及一战后大的时代背景.印度之于毛姆,是他第一次完...  相似文献   

19.
史莹 《海外英语》2020,(6):233-234,242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被誉为"天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该文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毛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虚伪的思特里克兰太太、虚荣的米尔德里德、自私的凯蒂、温暖的诺拉和萨莉,探讨毛姆的心灵创伤对其女性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英国小说家、戏剧家毛姆出生在法国巴黎,不满10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于是在英国的伯父将他接回英国抚养。毛姆小的时候身材矮小,而且口吃严重,常会受到大孩子的欺负和羞辱。孤寂的童年生活在毛姆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