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元旦前后,电视屏幕上那位穿着破衣衫、戴着旧毡帽、拖着长辫子的"阿Q"又和观众见面了.千万观众除了对阿Q付之一笑之外,恐怕多数人无暇思考关于阿Q形象典型性的争论问题.笔者不妨在这哆嗦几句.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以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某农村一-未庄故事为背景,写出了著名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但对小说中的阿Q这一文学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3.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阿Q正传(节选)》,参读《阿Q正传》和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赏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梳理建构"精神胜利法"的丰富内涵,理解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从而理解鲁迅的启蒙思想。【预习任务】1.阅读《阿Q正传》序言(即第一章),了解作者对"文章的名目"以及阿Q姓氏、名字、籍贯的说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如此庄重严肃的文学样式来给无名无姓、籍贯渺茫的阿Q作传。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初,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反映人民生活的苦难,激发国人奋起抗争改造旧中国的精神,就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成功地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阿 Q 正传》。在小说里,作家精心塑造出了阿 Q 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家企望通过这一文学典型达到创作的目的。作品发表至今,八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夙愿早就实现了。但由于阿 Q 这一典型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内涵,学界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对其理解也有较大的分歧。经过数载的研究与思索,我认为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更深入一步进行探讨之必要;一是阿 Q 究竟是不是一个农民典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     
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和金东仁先生的《红山》从社会背景、创作主题、人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两位作家的文学共性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7.
常波 《考试周刊》2012,(1):24-25
《阿Q正传》是鲁迅明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中西结合的小说中,主人公阿Q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索《阿Q正传》的文化反思意识,进而宏观鲁迅小说的美学形象体系特征。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阿Q正传》所概括的社会人生内容及其历史时代特征。文章指出,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现实人生和阶级关系的其实描写,反映了那一特定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和文化思想冲突的某些本质内容,成为我们民族苦难历程和悲剧历史的一面镜子。鲁迅对“国民性”这个多维文化结构复合体的探索,为我们开拓了一条中国社会和人生的反省之路。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阿Q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土壤。文章指出,对中国农村社会阴暗面和农民国民性病态精神的现实主义暴露,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的历史主义批判,构成了《阿Q正传》文化思想内容的两个层面。作为被压迫者的阿Q,虽然不是阿Q精神的始作俑者,但统治阶级思想渗透于包括劳动群众在内的全社会成员,则又是必然的。唯其如此,作品的文化批判意识才格外沉痛深刻。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通过“文化寻根”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探索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层,概括出精神胜利法这种具有某种共同性的国民性病态。从而启迪人们为认识自身,重塑灵魂,改良社会而去追求奋争。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共九章,选入课本的是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这两章是描写辛亥革命发生时,阿Q要求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的经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有力地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这两章在《阿Q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第七章《革命》是情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写阿Q由沉醉于精神胜利,到萌发了朦胧的革命要求,开始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胜利。第八章《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写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狼狈为奸,扼杀农民的革命要求,断送了辛亥革命的前途。  相似文献   

10.
王京娜 《文教资料》2006,(20):80-81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记述了落后的不觉悟农民阿Q一生的遭遇,成功地刻画了阿Q的思想和性格。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为阿Q深受压迫而不知作出真正的反抗感到痛心,对他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也是“五·四”以来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篇章之一,不仅在国内声蜚文坛,在世界上亦享有很高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贫苦农民阿Q想革命,“不准革命”,终而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断头台的悲剧,强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不彻底性,指出不能企盼资产阶级和披着“维新”外衣的地主阶级恩赐农民革命。要“造反”,除了自己起来斗争,别无出路。在表现这一严肃深刻的社会主题时,鲁迅匠心独运,采用了讽刺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一、辛辣、尖刻、无处不在的讽刺 鲁迅小说的风格之一,就是谐谑。他那具有讽刺的诙谐戏谑的语言,对于敌人,是“嘻笑之怒,甚于裂眦”;对于人民,则“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在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品.说起《阿Q正传》,人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但事实上,《阿Q正传》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很多,精神胜利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鲁迅和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众多外文译本中,威廉·莱尔的英译本得到的评价较高。翻译目的论自诞生以来,对翻译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此,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赏析《阿Q正传》第二章的英译本,分析译者是如何遵守翻译目的论而创作出成功的译本,以期为其他译者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塑造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学形象——阿Q。长期以来,阿Q因为其性格中展示出来的精神胜利法而成为人们批判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然而,本文另辟蹊径,以事实为基础,从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三方面分析了当今社会阿Q精神胜利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创作中,家园意识是永恒的主题,许多优秀的文学都反映出这样的主题,像巴金的《憩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鲁迅创作《阿Q正传》,旨在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但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个身无所依、四处飘泊、无所归属的阿Q,依然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世界和灵魂深处无家可归的个体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风波》的主题是反映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精神面貌的愚昧和落后,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赵七爷能得逞于一时,是由于七斤等人愚昧落后;而七斤等人的愚昧落后,正是通过他们在封建复辟势力面前无能为力而得到了突出的、充分的表现。在鲁迅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类似七斤这样的人物是很多的,象《药》中的华老栓、《阿Q正传》中的阿Q、《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故乡》中的润土等等。他们虽然各有其特点,但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受着许多苦痛磨难,而且都是麻木无知尚未觉悟的劳动群众。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前没有像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那样搞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启蒙运动;辛亥革命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的基础,促成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因此不仅赵七爷依然故我,七斤等人也一仍其旧。  相似文献   

18.
【试题精选】(全国大联考高三2013年9月联考)根据要求,设计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场白称为导语,是教师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的话。下面是一些"名著导读"课的课题,请参看示例,从所给的课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导语。要求突出作品的特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字数在150字左右。示例:《阿Q正传》:他堪称现代中国的脊梁,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就是鲁迅。他笔下的一个农民在旧中国社会里被无情地吞噬了,不仅是肉体,更包括精神。这是一个怎样的病态的社会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又一部名作《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阅读,重点就在于正确的分忻、理解这三大要素,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鲁迅小说《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在未庄这一典型环境中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即故事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以“暴露国民的弱点”,给于无情的鞭挞,从而揭露封建势力的凶残狡猾,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相似文献   

20.
高宁 《现代语文》2010,(6):156-15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