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留学生》2006,(9)
出国之前,一位朋友听说我要去的是法国,惊叹到:"去法国呀?老浪漫的地方耶!"语气中甚是羡慕。到了法国,有当地人好奇地问我:"在中国人眼中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尚存不多的法语词汇库中搜索一番,斟字酌句地回答他:"我想应该是——很浪漫。"没想到法国人迷惑地望着我,仿佛很不理解的样子,一点也没有预料中听了好话后的惬意。也许对浪漫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觉得是恭维,有人觉得是含蓄的批评。也还有中国人愤愤地评价法国人的浪漫:什么"浪漫"!分明是浪得虚名,自由散漫!说起浪漫,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云端上的爱情。我却是从日常生活中一点点的小细节上积累起对法国人之"浪漫"的观感,虽然无关爱情,可那种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豪。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希腊。也有人说,一生定会有一个地方让你怦然心动,那个地方一定是圣托里尼。它无疑是最适合入画的,怎么画都美,怎么摄影都惊艳,人们迷恋于它不可抗拒的纯粹圣洁,迷恋于它的浪漫情调,以及圣托里尼从毁灭中重生的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已经明显感受到时差的错乱,有点疲惫,有点迷茫,但是我依然觉得"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因为,希腊之行对于任何一个稍稍了解世界文明演进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朝圣般的梦想航程。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的许多学者都对其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其特点也十分明显,以较为丰富的形式呈现于生活中。此外,有必要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进行反思,以实现它发展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坛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误读,主要是在与"古典主义"、"写实(自然)主义"相对立的意义上来界定和阐释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这种阐释模式具有先验的二元对立特征,它导致认识的简单化与极端化,以致歪曲了浪漫主义的本来面目,贬低了其价值.而这又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遭受贬抑的命运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中国已经四年了,教了四年的书。我老是告诉我的学生、我的同行:搞研究工作应该注意到概念。每一个我们用的概念会有它的历史,有的概念有比较长的历史,比方说"西方"、"了解"。我在北京与汕头都听到过同样的话:我们中国人了解西方比你们西方人了解中国多得多。什么是"西方"呢?什么叫"了解"?中国人说西方涉及美国,俄罗斯不属于西方,因为这个概念是两百多年前俄国发明的。到现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对浪漫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可以是平淡而甜蜜的二人世界,也可以是孤单而自我的独享空间。现在,我们请来了4位不同收入的女孩,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她们各自不同的浪漫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开创了西方乌托邦传统,为西方人打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乌托邦概念。西方的学界对于西方之外是否存在乌托邦一直有争议,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也一直使用西方的定义与标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它也是引起西方学界对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文学争论最多的一部作品。分别将二者置于各自的历史、哲学、宗教背景中,不难发现二者都是作者在面对不堪的现实时,用想象力创造出的精神乐土,但是《乌托邦》面向未来,而《桃花源》回归上古世界。想象力是道德之善的工具,而艺术有助于实现这种道德之善。想象中的乐土存在于艺术中,它能够陶冶情操,拯救感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毕远月 《课外阅读》2013,(10):36-37
<正>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时尚之都"、"艺术殿堂"、"浪漫之城"、"美食天堂"都是它身上闪闪发光的标签。但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毕远月以巴黎人的视角,抖落出所有关于这座城市的吐槽,这一切,游客永远看不到。拒绝认错是法国人的个性。当然,法国人不愿承认这一点,或许这也从一个侧  相似文献   

10.
700多年前,一位浪漫的威尼斯青年跟随父亲来到中国,他就是马可·波罗。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将神秘的东方文明带给了西方人。可以说,中国与意大利的友谊早已扎根于两国古老的历史中。今年是“中国意大利年”,它为我们了解意大利打开了一扇窗户。赶紧和我们一起出发吧,或许下一个本世纪的“伟大旅行家”就是你!  相似文献   

11.
教育注定是人的教育,必然与我们对人的理解有关。西方教育思想都有着很深厚的哲学和人学基础。现代西方教育流派之所以能盛行于一时,必然有其合理、合时的理由,但它最终被新的流派取代的事实,也表明了其理论的局限性。梳理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目的,是期望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庞泽欣 《留学生》2014,(20):24-27
正Louis,21岁,"看东西"网站创始人,毕业于伊顿公学,牛津大学中文系在读,热爱水球和游泳"看东西",kandongsee.com,是一个为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西方文化、教育资讯的平台,正如它糅合了中文和英语的域名一样,它的运营团队也是一群来自不同国籍、不同高校的大学生。Louis是"看东西"的创始人,自称"算是半德国人半美国人"——他的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美国人。从小在伦敦长大,13岁进入伊顿公学,17岁开始学习  相似文献   

13.
正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说:"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日本作家池田大作也说:"梦想是年轻人的特权。"梦想更多地与天真、年少相伴,与激情、浪漫为伍,然而有多年校长经历的我们早已不再年轻,也不再浪漫,但我以为我们仍应有梦,更应有追逐梦想的勇气和执着,这就是要做一名优秀校长,做一位名校长。教育是一片有理想的天  相似文献   

14.
正文字有万钧之力,也可以是和风细雨。他写坚信:"百合长得跟野草一模一样,但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他写温柔:"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他写错过:"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他写浪漫:"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总有一段  相似文献   

15.
浪漫,动人的字眼,它浅浅地迂回在心底,却又似是无可触摸。它近乎是一种奢望,一种平淡生活的幻影。浪漫,似乎距我们太远,太远。"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的笔下,两个陌生人在不经意间,组成了一幅浪漫的画面,美得刚刚好。安谧静美的春日午后,我在阳光里走过,怀抱席慕蓉的诗集,感觉心很安定。公园的小路上铺着婆娑的树影和斑驳的阳光。"在芬芳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情人节复活了中国人的浪漫细胞,过情人节,送玫瑰花,已经成为恋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时下炒作“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尽管有牛郎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七夕拉开的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中国原本有自己的情人节,它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  相似文献   

17.
王璞  田吉 《教育与考试》2022,(1):79-84,96
怀特海主张在探寻教育和知识的关系时,须明确教育需要在不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推进实践,最终将知识转化为成人的力量.要获得成人的力量,完成"智慧人"的培育,大学就应该处在一个浪漫的阶段.这是一个开始运用普遍原理指导实践的浪漫阶段,也是一个专业学习的浪漫阶段.要让这个阶段确乎是浪漫的,教学就应当是充满想象力的,无论是存在于师生间双向的接触还是学生与具体事实的接触都必须是充满想象力的、自由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浪漫,还是现实?如果你想把它上成文字训练课,它就具有工具性;你想把它上成思品课,也能挖掘出很多人文因素。因此,在浪漫与现实的两大交锋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不是"语文的本质",而是"我们希望语文成为什么"。众说纷纭中,我比较赞同语文  相似文献   

19.
一、爱情诗与道德政治理想中国的古典爱情诗从《诗经》始即漾溢着摇曳多姿的人生观态度,与西方爱情诗的迷狂热烈,甚至充满着性恋的直露和渴慕不同,中国古典爱情诗独异的审美品格是含蓄内敛和现实主义的,虽然它也不乏浪漫的情怀.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爱情从来不是理想的,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总是意味着对所爱对象的占有.”这无论如何是片面而武断的.不要说中国古代大量的民间爱情诗和文人爱情诗,甚至帝王撰就的爱情诗当中,在含蓄和现世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决昆仑而来",语文"涉淇水而来",语文因水而生,因水而浪漫. 语文,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递着浪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