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绘画中,线是一切物象造型的根本。线条不但是中国画创作笔法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是绘画作品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4.
一个极普通的字眼,一经语言大师选准,放到特定的语境之中,便会光华闪耀,收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近日重读鲁迅先生的《社戏》,反复体味文中的“偷”字,觉得真是用得恰到好处,“偷”出了神韵佳境。首先,这个“偷”字,写活了一群天真烂漫、淳朴可亲的少年形象。深夜,在“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的河岸边,灯火远了,村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有关“吾与点也”的叙述,涉及到如审美感兴、美感共通、身体美学、美善统一、审美境界等美学学科的诸多重要问题。以审美自由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分别从审美感兴和审美境界两个方面阐述了这段对话中所蕴含着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针对文中最后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季爷爷此时会梦到什么呢?好一会儿,学生也没有举手的,经过老师的多次提示  相似文献   

7.
“今天你“偷”了吗?”时下,见面第一句话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那一片虚拟的农场已经成为牵动每个人心中的一根弦。虽有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在21世纪,要想收获更多,仅仅把眼光集中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可不够。有人说等不如种,种不如偷。要是你掌握了“偷偷”“种种”之间暗藏的窍门,那可能事半功倍,荷包满满啊!  相似文献   

8.
音乐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在充分享受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心中的爱国情感。音乐课程的心灵教育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实现人的心灵净化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阐明了中国古典论中“境界说”的特征,探讨了“移情说”对近代西方美学界的影响,将“移情说”与近代中国王 国维的“境界说”两相比较,进而阐释其异同点以及“移情”因素在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李清照三首不同时期的离愁词作《浣溪沙》、《凤凰台上忆吹箫》、《武陵春》中有关“梳头”的描写进行分析 ,探讨了其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修辞方式,在诗歌中尤为常见,全句由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可获得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列锦"它深化了曲的意境,增强了曲的艺术感染力,为其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审美价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凝练美、简远美、意境美、空灵美。  相似文献   

13.
从学习对于学习者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考察,“知”与“智”就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传统“知”性学习方式指引下,学习者只注重对知识的机械占有,却忽视了知识对自身的建构意义,成为“只有知识”却“不懂知识”的单向度的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人的关注成为现时代的主题,而知识作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认识和经验的总称,它可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学习的本质特性与时代对于人的发展要求为个体学习方式由“知”转向“智”提供了可能与必然的条件。当前,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从“占有知识”转向“获取方法”、从“独自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盲目接受学习”转向“自主选择学习”、从“学知识”转向“学做人”。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冠以"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每段描写都让人感受到生命被戕害的残忍,生命被屠杀后的漠然,作者敏锐地发现人们对历史遗忘的可怕,在良知与使命感的驱使下写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有强烈人文关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梁初 《湖南教育》2009,(5):61-63
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小学生升初中(简称“小升初”)采用了“微机派位”的录取方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各地逐渐取消了“小升初”考试。1989年,广州市教育局派人去香港取经,考察了香港“小学生分等级升初中”的方式,回来后制定了包括推荐生制度在内的“小升初微机派位”升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实施了多年,但不乏有教师不重视把握课堂节奏,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诸如,教学内容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重点不突出;处理教材难易时,教  相似文献   

17.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意境理论以老庄哲学为理论根基,又是逍遥思想在美学意义上的延伸。从意境论的内涵和进入意境的独特方式——"游心"等方面阐释了"游心于意境"的审美范式及其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游心与意境,借助境中的物象表达对"道"、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主体任性逍遥的精神自由。意境理论既成就了唐人的创作,更荫庇了一代代不必费心避开尘世,又可以保持一定审美自由的文人学士。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民族在遵从儒家伦理的现世状态下,释放心智,实现精神自由的"家"。  相似文献   

19.
正嘿!跳跳鱼,活动要开始喽!快点坐好啦!今天,跳跳鱼哼着小调,蹦蹦跳跳的来到了奇奇怪怪的六(2)班。它将和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活动。它一跳进门,就看到鱼宝宝们正在呼呼大睡!铃声响了,鱼宝宝们被优美的音乐唤醒。跳跳鱼为此感到非常非常的兴奋,因为,他们今天要学《魔幻鱼拓画》。一位身穿韩版紫衬  相似文献   

20.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