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充满张力,从老王看自己、别人看老王和作者看老王三种观察视角,可看到三个不同的老王,而在作者与老王、老王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蕴含着老王这个形象丰富的解读可能,也能通过作者外冷内热的情感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2.
“清高”是否我国传统化的特有现象,堪称中国化的“专利”,也许还不能断言。但自古以来,“清高”的概念在蔚为大观的中国化尤其是中国化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常常成为不少处于仕途坎坷、人生低谷的人们十分向往的达成目标,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跟我们密切相关的化概念和价值观念,在当代的中国却遭遇不公正的对  相似文献   

3.
宗璞的《东藏记》,主要描写了在抗战时期南迁至滇境的明仑大学师生及其亲属们的众多形象。尤甲仁、姚秋尔夫妇是其中最典型的世俗形象,他们学识渊博却无自己主见,表面清高实则虚伪自私,表现出宗璞刻画人物的功力。  相似文献   

4.
张银 《教师》2012,(23):126-126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大学里,有学术上的自主性,在良好的知识氛围中追求真理,并形成了作为知识分子冲破一切禁忌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与此相对照,我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在行政主义管理下,知识分子缺乏自由言论、学术自主性等原因,导致其思想得不到广泛影响的现状。因此,中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对于发展我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淳朴、仁义、善良三个角度分析杨绛眼中老王的形象,以展现杨绛的创作动机,点明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中,他以自身特殊的双重身份去看待政治和社会,强调知识分子的流亡和边缘立场,因为这种立场能够给人们以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的自由空间,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自创而非依附的,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应该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7.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8.
在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中,作者以自己特殊的双重身份和视角去看待政治和社会,强调知识分子的流亡和边缘立场,因为这种立场能够给人们以观察社会和思考人生的自由空间,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自创而非依附的,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应该是自由的。  相似文献   

9.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与王蒙的《青狐》立意在对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知识分子经历“创痈”及由此引发的精神“畸变”的揭示与反思,提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应该重新省察自身,重视自身的精神拯救,信仰问题仍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今天面对现实的首要问题。同时,细读文本随处可见作家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有意无意地流露,“性别类比的思维模式”制约着小说的叙事方向及人物的行为方式,所以可以把这两部小说作为关于“性别的寓言”来解读。  相似文献   

11.
《离婚》中的老李和《单位》、《一地鸡毛》中的小林,被环境制约、压抑、同化、改造,由精神追求丰富的人变成麻木、琐碎的单面人,由独特不群的人变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平面人,逐渐丧失自我,揭示了日常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的巨大磨损。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死亡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出的感慨。所谓的"知识分子死亡"指的是原来的公共知识分子,逐渐退出公共领域、放弃公共话语,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专业知识分子。我国当代知识分子也同样出现了从公共领域退回到专业领域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即媒体知识分子。这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为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启蒙的悖论——以《呐喊》、《彷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是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唤醒”,自五四以来这一“唤醒”成为知识分子在为人和为文两个方面努力的方向。在为文中,却存在想唤醒而不被理解或者知识分子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成了启蒙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对此最为敏感、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知识分子阶层。王蒙带着对时代的洞察力,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他笔下的倪吾诚是跨文化语境下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有着明显的身份焦虑感。在现代性的文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世俗精神与文人情怀的冲突以及"他者"目光的干扰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6.
文人和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认同的激烈交锋贯穿了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从《多余的话》中可以看出,瞿秋白明显趋向于文人身份,而对政治家身份持拒斥的态度。这与他对革命的理想化认识及其绅士意识有关。瞿秋白的悲剧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文人从政的悲剧,毋宁说是诞生在一个革命语境当中的知识分子的由于时代而造成的悲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在我国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周霄 《学周刊C版》2010,(2):197-198
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高校知识分子的地位以及形象也在悄然改变.因此,反映高校知识分子生活与精神面貌的小说开始陆续涌现,、《桃李》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不仅描写了这些高校知识分子如何在金钱和欲望的磨碾下.把自己逐步打造为快乐的消费者.还深刻地反映出了他们对自身功能与身份归属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18.
萨义德眼中的"知识分子"其包含的内容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提示意义。他呼吁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双重视野,并由此提出一系列"特立独行"且具操作性的观点如知识分子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应当是"流亡者"、"业余者"、"实践者"等,其社会责任——代表弱势群体"对权势说真话"、"为小市民当喉舌"。毋庸置疑,这些无疑不是给当今社会中以"西方主义"为一切衡量标准"、恃强凌弱"的"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有自己梦萦魂牵的往事,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智者来说,民族的兴衰、百姓的疾苦,最是铭心刻骨,这些并非如烟的往事,自当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20.
<围城>在"围城"之外,塑造了一批知识人的群像,对这些上层知识分子的灵魂进行了系统地审视,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他们灵魂的丑陋与欠缺,淋漓尽致地嘲弄了他们的丑态,寄寓了作者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