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立小型描述语语料库并参考MHK三级口试评分标准,对达到MHK三级水平的考生进行"能做什么"的描述分析,建立MHK三级口语能力评分量表。教师给出本班每位参加MHK三级口试学生的口语能力等级,以此为效标计算考生MHK口试成绩和教师评价间的相关等。将分析结果作为论证支撑(backing),以Toulmin效度论证模型为理论框架,从实证角度对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的外推(extrapolation)阶段进行效度论证。结果显示:MHK三级口试效度论证的外推(extrapolation)阶段基本成立,考生的MHK三级口试成绩可以反映考生在实际汉语交际环境中口语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效度之于测验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无论是开发还是评估一个测验,效度在其中都处于核心地位。而效度论证与效度又有所不同,它是一个收集和使用证据来对效度进行论证的过程,研究者对效度概念的认识不同,相应的效度论证模式也会有所不同。效度及其论证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效度的内涵以及效度论证的操作方式也都变得丰富和多样。近年来,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型的提出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欢迎,特别是它在效度论证中引入了Toulmin逻辑模型进行论证,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效度论证的一些困难。本文将对此做一些详细的介绍,并借鉴该理论为实际应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2005年《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成年人)的体质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聋哑人体质测试指标进行效标关联效度研究.研究主要包括聋哑人体质测试使用成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实验、聋哑人体质测试指标的效标关联效度研究、小样本的预测试和大样本全面测试的实效性验证三个方面,旨在构建适合聋哑人的体质测试指标体系,为聋哑人体质测试指标体系的建立、试点和全面推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Snyder(1974)提出自我监督概念来解释在自我呈现中的个体差异,并编制出一个25项目的自我监督量表来测量这种差异.该文通过研究自我监督量表与社会期望量表、自尊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量表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自我监督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不高.这提示:自我监督量表可能与自我监督的构念之间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5.
汉语测试是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测试效度的检验和提高则是保证汉语测试有效性的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HSK(汉语水平考试)为例,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五种检验效度的方法:测试内容的检验、试卷内部结构的检验、与效标相关的检验、组间比较分析检验、问卷调查检验,并从试卷的质量、阅卷评分的质量、考生的情绪、测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效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一、二题分别与三、四题、总分及等级之间的效标关联效度的检验,得出了第一题与第二题相比效度偏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论证的测试效度验证模式正在逐步成为当前效度验证研究的主流。本文介绍了基于论证效度验证模式的三个主要代表框架,即Kane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Bachman和Palmer的测试使用论证模式,以72.Chapelle,Enright和Jamieson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并描叙了这些效度验证模式在从考生表现到测试分数解释与使用的推论链上的异同。之后,本文运用Chapelle等人的效度验证模式,为高考英语的效度验证研究构建了解释论证框架,并针对框架中的各个推论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计划,以期将高考英语效度验证的成果有效地整合为效度论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测试使用论证的框架下,从译文的语言适切性对翻译评价的影响、写作新评分标准与效度研究及写作测试公正性与效度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了TEM-8翻译与写作项目的效度问题,对改善测试效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生评教“以评促教”功能发挥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选取效标关联效度视角,对华中地区A高校评教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研究评教分数和课程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对评教指标有效性的检验,提出完善学生评教指标的建议;并进一步研究教师、课程等因素对评教分数和课程成绩之间关系的影响,总结教学规律,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学习的建议,助力学生评教“以评促教”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在提出科学知识时需要体现科学论证,从知识层面促使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律以及观点,从素养层面提升学生进行严谨科学论证的能力.本文基于科学论证视角对物理教科书的论证结构进行了分析,探究教科书在提出物理概念与规律时的逻辑构成.以静电场主题为例,借助改进的图尔敏论证模型对比分析国内六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统计教科书中的论证结构类型,并对比分析了库仑定律的论证结构,从而得到教科书科学论证情况:总体论证结构较为严谨,论证水平不一;论证时常将权威证据和类比推理作为结论支撑;论证过程中普遍缺少反驳要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显化科学论证要素、设计科学论证习题、论证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计算机应用到考试评分中,以计算机评分代替人工评分,是一种提高评分效率、降低评分成本的有效方法。MHK(三级)口语考试的计算机评分开创了汉语口语考试计算机评分研究的先河。本研究将人工评分与计算机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MHK(三级)口语考试计算机评分的效度。  相似文献   

12.
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根本依据,对测试效度构建的类型、重要性和动态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较全面地研究:结合校内成绩测试对效度的侧重要求以及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需求分析,从建构效度、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三个方面详细讨论如何构建高效度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写作能力校内测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论证的科学教学活动注重证据的收集与获取、强调社会交互过程的知识建构,已经成为西方科学教育的关注焦点之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基于实证的教学研究过程及结果更是凸显了论证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可行性。本文在介绍图尔敏论证模型的基础上,对其在科学教育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民族汉考(MHK)”在吸收了HSK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HSK初中等考试中没有包含的对写作和口语的测试。口语教学一直是高校汉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为培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新型汉语人才,探讨口语测试理论及方法,使口语测试能科学公正地测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改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和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历史的写作都有自己的范式,美学史的写作亦不倒外。汉语语境的西方美学史写作,一直依循着一种教科书的体例,这既有这一“共同体”本身的组织形式上的原因,又有研究本身的视野和问题意识的局限。在今天,美学史的写作应当具有一种范式意识,应当首先考察范式本身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图尔敏的论证逻辑理论是在逻辑学发展到当代,因其重点针对形式逻辑的局限性进行批判,而诞生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它的诞生,拓宽了逻辑实践和逻辑运用的范围,丰富了逻辑实践和逻辑运用的功能,引领当代逻辑学术向逻辑实践转向,图尔敏论证模型作为其重要研究成果,也让我们在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试图提供并完善一套对自由模型下单因子试验进行设计与分析的新方法,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证明.作为系列论文的第二篇,给出了自由模型下单因子试验的方差分解定理,并利用贡献率指标(也称为全局敏感性指标)得到了自由模型下单因子检验的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18.
In 2018, 26 states administered a college admissions test to all public school juniors. Nearly half of those states proposed to use those scores as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dicators for federal accountability under the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ESSA); many others are planning to use those scores for other accountability purposes. Accountability encompasses a number of different uses and subsumes a variety of claims. For states proposing to use summative tests for accountability, a validity argument needs to be developed, which entails delineating each specific use of test scores associated with accountability,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evidence, and offering a rebuttal to counterclaim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pport states in developing a validity argument for use of college admission test scores for accountability by identifying claims that are applicable across states, along with summarizing existing evidence as it relates to each of these claims. As outlined by The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multiple sources of evidence are used to address each claim. A series of threats to the validity argument, including weaker alignment with content standards and potential influences in narrowing teaching, are reviewed. Finally, the article contrasts validity evidence, primarily from research on the ACT, with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rom ESSA. The Standards and guidance addressing the use of a “nationally recognized high school academic assessment”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EA), Negotiated Rulemaking Committe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re the primary source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validity evi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