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咬嚼字”常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于讽刺那些死抠字句、不领会精神实质以及喜欢卖弄自己学问的人。但是,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情感最丰富、内函最深刻、句法最灵活、声调最美妙的语言之一。它的词汇丰富多彩,表现力强,既能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描绘得生动逼真,又能把深刻细致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需要我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出更加高效、趣味的课堂环境。语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对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均有巨大帮助。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钻研文本,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咬文嚼字"式的课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进而起到内化学习内容的作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3.
<正> 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很重视对教材中一些诸如"胚囊与囊胚"极核与极体"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等一类相近词的区分与辨析,而对另外一些在教材中可能没有出现,但在练习题中却经常出现的诸如"患病男孩与男孩患病"n 次复制与第 n 次复制"一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语境中,“咬文嚼字”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整篇、整段的精神实质(《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层含义上的“咬文嚼字”的确是需要摒弃的。其原因在于: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整体把握、整体感悟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5.
灿灿 《华章》2011,(9):52-52
“马路”是专供马走的路吗?现在的各种词典上都把“马路”解释为古代可以供马驰行的大路。这属于望文生义,并没有理解“马路”之“马”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6.
胡适晚年,翻书读文,谈笑闲聊,最喜欢“咬文嚼字”,说其成癖,当不为过。胡颂平《胡话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一书,记录甚多,几乎俯拾皆是。一代大学者认真学问,可见一斑。胡适多次谈到文章的“通”与“不通”,认为做文章“先要把句子做通”,“通就是通达”。他常常指出古人诗文中的不通。苏轼的词《临江仙》有“家童鼻息已雷鸣”一句,胡适说:“儿童是没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决不可用雷鸣二字。这就是说得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7.
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高职和中专学生来说,阅读教材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咬文嚼字”是有效方法之一。有人认为文科的特点是咬文嚼字,而理科就是运用概念和公式解题,其实是一种误解。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文字叙述是人们多年从实践中总结加工,经过多次修改确定下来的。不咬文嚼字就品不出味道,不咬文嚼字就只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  相似文献   

8.
学习了《咬文嚼字》,许多师生可能还沉浸在“推”和“敲”选哪个字好的深长思考中。朱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贾岛当时显然知道,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舍呢?而韩愈这位文苑巨擘炼字高手经过长考,为他这一“用字的难处”作了一个取舍,并得到普遍认同。可是韩愈是怎么想的文章却不接着直接解说清楚,是不是朱先生也弄不清贾岛无法确定哪个字好的道理呢?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教材《语言的运用》(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3次印刷)第6单元专题讲解了言语行为中的歧义现象,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病句考查的一个重要题型。教材对歧义的类型和歧义的消除等问题都作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但笔者认为教材中有几处例子的诠释和辨析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指出来和各位同仁切磋。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有三种方法:浏览、精读、略读。精读又叫细读,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咬文嚼字。二、把握语境。三、领悟“韵外之致”。其中“咬文嚼字”的能力是把握文学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走进窦老师的课堂,语文味的咬文嚼字随处可见,每一处更可见窦老师巧妙的设计,那都是匠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灿灿 《华章》2011,(10):53-53
有一些词,人人脱口而出,但对它们的了解只是似懂非懂,比如,“感冒”是指生病了吗?“马桶”为何踉马相关?有一些词。流传千百年,却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比如,“傻瓜”究竟是个什么瓜……这些人们常见常用的词语,看似简单,一旦追溯其本源。往往能发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相似文献   

14.
许慧端 《考试周刊》2013,(55):43-44
写作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推敲字词"、"咬文嚼字"成了写作的一道重要工序。学生往往在文字运用表达上跌倒,经常把句子写得淡如白水,把文章写成记流水账。本文探讨如何在记叙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遣词造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陶胜 《华章》2012,(36)
“咬文嚼字”,原意为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但上海有本杂志——《咬文嚼字》,专门在汉语的语言树林里“捉害虫”,为我们的无知、疏忽、粗陋纠错.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也曾经写过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对咬文嚼字的好处进行了绝妙的论述.由此可见,“咬文嚼字”已被人们升华,成为“追求更好”的代名词,成为认真治学的褒义词.《生物学》课本是编者的心血所在,言辞贴切,字斟句酌.仔细研读,发现其中精妙缓缓呈现,每一个字眼都有可以“展开”之处.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者能够抓住那些经过“咀嚼”后的关键词,让学生好好理解其中的奥妙之处,“有效课堂”的境界一定能完美实现.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及做法.  相似文献   

16.
宋杨 《天津教育》2011,(10):58-59
朱光潜先生曾把作品中的文与道比喻成盐与水,他说:"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二者融为一体。"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如此。要想达到真正的统一,就必须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17.
古人写诗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读诗,也应该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18.
原本,咬文嚼字,是说话和写文章一种值得称道的习惯,为的是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对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  相似文献   

19.
咬文嚼字是学生与文本密切对话,深入阅读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品味、咀嚼,通过"斟酌比较嚼""入境体验嚼""拓展张力嚼""融入生活嚼""关照表达嚼"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味,把握语言的脉络,让语言文字真正入心、入脑,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厚度。  相似文献   

20.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