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地体现了化学的本质特征,将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思想方法有机融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化学科的修订,立足于考查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着重考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针对这些变化,中学化学教学要积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内容改革的需要,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提高学生化学学科能力转化,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考内容改革对高考历史教学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近两年高考历史学科试题的分析,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是如何体现的。挖掘高考试题所蕴涵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理解试题的内在价值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对高中教育教学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需求、获得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自我生存能力的必备要素,对于学生来说,核心素养不仅是指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应试技巧,也在于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研判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从政治高考备考角度入手,探讨政治高考备考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提升学生的政治高考成绩。  相似文献   

4.
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和政治认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尝试将考试作为一次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从生活体验、阅读能力入手,关注生活,前瞻时代,着力考核学生的信息提取、理性分析、有序参与的能力与素养,为思想政治学科培育核心素养、改革教育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面对"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高考语文学科要实现"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应遵循学科固有规律,体现其特色。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将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无论是阅读测试还是写作测试,对语言的辨识力、感受力与表达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与思维创新,将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显学"。如何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基于语言挖掘与逻辑梳理来提升思维水平,如何通过揣摩语言、探求规律、以读促写、文体互通来提升语文素养,将成为具有建设意义和实操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高考改革的深入,对政治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必须积极推动政治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适应新高考改革。本文对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7.
面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旋律的课程改革,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化学科考试大纲的修订更加突出对必备的化学学科知识和关键的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根据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在全面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化学学科能力,强调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同时突出育人导向,关注知识内容与化学学科素养的融合,切实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  相似文献   

8.
高考的考试评价研究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基于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经融入课堂教学,进入考试评价,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力图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和近年研制的《思想政治学科考生水平表现标准》,以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部分为例,展开相关评价与分析。文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阐释了《表现标准》,以形成更为客观的考生水平评价;挖掘并分析了试题中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义;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改革已徐徐拉开帷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的标志性追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探究式教学是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它对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重点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策略,以期对培育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发现测评目标与立意方式正在发生本质性变化。从三维目标能力立意到四核目标素养立意,高考地理的测评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新颖、问题更具挑战性。这既是高考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大趋势,也是实现试题测评价值的总目标。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依托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变化,认识教育考试的价值取向,探讨核心素养立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生普遍反应2011年高考数学安徽卷很难,而理科第19题又是全卷最难的一题。其实,该题的绝对难度不难,对考生而言,它到底难在哪里?我们对该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追根溯源,并全方位地进行了解法探究,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国最主流的大学招生考试,A-level考试制度于1951年建立,并逐步形成了线性的课程考试制度。2000年的模块化改革将其"年终末考"的线性考试制度变革为"一年多考"的模块化考试制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泛的学科知识,并提高其考试通过率。这一制度在运行十几年后,暴露出了重考率过高、分数膨胀严重、应试文化加重、知识宽度不够、评价方式不够合理等问题,由此引发了2015年的线性改革,即从"一年多考"的模块化考试制度回归"年终末考"的线性考试制度。此轮A-level考试制度改革与我国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明显不同,但也为我国新高考改革提供了些许启示,比如限制学生重复考试次数、改革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方式、强化高校在招生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3.
1977年恢复高考的最大功效是助力国强、引导国安和启发国是,充满争议、批评并不断从争议和批评中获得改革发展的动力则是高考40年发展历程的一大特征。高考与社会、教育之间及高考内部存在多种矛盾碰撞和需求冲突,高考改革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化解矛盾、均衡需求的过程。虽有诸多不足,但高考仍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制度。高考改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考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和负面人情是制约高考改革发展的显性和隐性因素。高考改革要立足自身,改革科目设置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受一定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考制度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和高等教育发展影响下形成的。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受思想文化传统、教育模式、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制约,不应将现阶段我国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民族创造力的某些缺失,片面地归咎于高考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变革,能够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日本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考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历社会主导下只问分数忽视个性的弊端,使高考制度从分数本位走向人才本位,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本文以80年代以来日本实施的高考形式的多样化改革为分析对象,从扩大考试的组织主体、考试次数的复数化与选拔方式的多样化三个层面阐析其具体实践,从中看到政府、高校、考生和家长、中学四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变化,并从四个方面探析可资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200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着手,对近三年重点是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汉字考查情况作了调查研究。文章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字(其中包含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标准,对试题中进行了汉字考查的汉字专项考查、默写及作文三种题型作了分析研究和详细的数据整合,从字形、字音及考查频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高考语文汉字考查的方向和趋势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考与统一高考之辩——兼与孙东东教授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7年来,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进行革命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 是诸多论者没有区分高考与统一高考。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几乎没有 人认为在教育或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 判,实际上是对高考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以"存在四大误区"为由所指责 的对象,应是统一高考制度而不是高考制度;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是个 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统一高考的多视角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高考制度在我国建立以来,有关高考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从文化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论证了统一高考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统一高考还将作为我国高校招生的主要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考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和招生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舞弊、高考移民、应试教育"等几种严重的失范现象;高考失范现象的集合,导致现行高考弊端的丛生。其后果是它不仅促使规范的成本增加,也导致高考价值的极度损害。要有效遏止高考失范现象并控制其发生,必须从社会方面加强教育资源的供给、改变政策理念,遵从教育规律,调整教育结构,以促进教育价值回归,完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0.
高考制度自建立起为我国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忽视考生个性考查等缺陷。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国家探索招生方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将自主招生考试与高考有机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