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文化建设中的大众审美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使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课题 ,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 ,使大众审美文化真正朝着人民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是一个亟待研究并努力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虽然文化研究自出现之日起就与审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时至今日二者又都极力试图把对方从自己身边剔除出去,以此来竞争文化批评中的领导权。面对当前这个被超级美化的虚幻的世界,文化研究在极力表现出对美学的不信任与排斥的同时又被审美所诱惑,表现出审美主义的意味。也许审美与文化研究这种晦涩迷乱的关系才真正是文化研究多元性与相对性这一真实面目的外现。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审美与美学研究的审美存在差异,两者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西方孕育了审美文化,其内涵也是从悲观主义现代化视角转变过来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悲观主义,但是依然没有将精英意识与理想原则抛弃。随着文化发展与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审美文化开始变得日趋复杂、多样,向大众文化上的转变更加明显。大众文化开始兴起,并引领着人们走向时尚,但是,人们无休止的欲求将文化意识追寻取代了,亟待解决文化伦理与审美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使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课题,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使大众审美文化真正朝看人民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并努力解决好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传媒提供给我们新的生活形式和生活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消弥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因此,大众传媒所承载的大众文化日益盛行,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它消解了传统审美的纯粹性,但媒介文化重构了当今大众生活的价值,解放了普通人的感性,而且它的流行性、形象性也多少带些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在当代文化领域已经从中心退居到边缘,其社会根源在于工业文明的异化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张力。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作出系统理论反应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根源于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以其作为学派“批判理论”的策源地,以“否定的辩证法”作为学派的方法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审美理论中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的功用等范畴,对电影、流行音乐等文化工业作出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多诺和本雅明,两人对于大众文化的分歧形成现代大众文化批评争论的焦点,与此同时,也孕育着当代文艺批评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呈现出一反传统的面貌,引起了众声批判。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思想基础,并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独特的文化生成机制也对它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从对这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审美文化为文化的现代化带来了机遇与动力,但由于它尚处在很不成熟的初始阶段,外在的消极影响与内在的缺陷使它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两方面的情况都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相似文献   

9.
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英文化有责任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套批评机制。这一机制不是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本文着力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精英文化现代人文意识的启蒙与批判作用,积极促成大众文化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我国审美化研究是非常热闹的一个领域,在大众化,流行化的概念、性质和生成机制,全球化语境与当代审美化研究,审美化理论建设,审美化的功能、意义等方面可谓众说绘纭、各陈己见,对当代审美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梳理和剖析,它所表达的理论期待,可望推动今后的审美化更加健康、合理地运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作为精英文化的大学审美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及加强大众的审美教育,提高大众的审美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审美化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美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本试图从审美化理论兴起的原因、特征等方面对之作一粗浅的理论概括和评价,以期引起理论对该问题深层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视角下大众文化批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和大众化批评中是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视角。其本身又蕴涵着一些令人质疑或反思的东西;审美主义所依据的“审美距离”、“理性”等传统美学观念,其自身的合理性尚待证明,审美主义在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具体批评和话语操作时,忽略了不同艺术类型各自的特征及差异;审美主义批评没能充分考虑到当前大众化的现实和历史境遇以及化品位和功能,表现为理论滞后和话语错位,在反思基础上,呼呈理论创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14.
回顾西方审美主义由古希腊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再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质态,可以见出审美文化永恒地自我颠覆的特征。生命的自律性演绎是审美文化形式变迁的根源;对生命形态的追诉,是审美文化自我颠覆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生命形态对于审美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所描绘的那种虚幻性的“世界图景”对大学审美文化构成严峻的挑战,具有精英文化品格的大学审美文化受到了大众文化世俗化浪潮的巨大影响,两种文化在“俗”与“雅”之间进行着较量。应该看到大众文化在对大学审美文化的崇高品格进行消解的同时,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 ,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批判其负面作用。这样做既能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又可为文艺学和美学寻找到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语境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澄清“审美文化”概念产生、发展的历史,本文限定在西方文化历史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所历流程进行了追索。它萌芽于席勒,由斯宾塞明确提出,此后使用者渐多。  相似文献   

18.
王波 《文教资料》2006,(10):134-135
文章简要梳理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指出应从审美的视角分析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本质特征,做出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应站在当代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中来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是"美学热"的精神遗产,也是童庆炳本人累积而成的思想财富,把它移植至文化诗学,此为继承与发展"旧说"(审美诗学)。同时,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学术论争中,童庆炳又挺身而出,对话"文学终结论",批驳"日常生活审美化",反思"文艺学边界",此为与"新说"(文化研究)交战与斗争,其意图之一是要保卫"旧说",强化自己的"新说"(文化诗学)。然而,因童庆炳看重高雅文学,强调诗情画意,其文学观与审美观也就偏向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它固然纯正典雅,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关闭了与文学、文化现实交往互动的通道,所谓的"关怀现实"与"介入现实"很难落到实处。拓展文化诗学的可能方案之一是把"审美中心论"的单维结构变为"审美/非审美"的矛盾组合(二律背反),这样才能既刷新我们对它的认识,又使它面向复杂现实。因此,文化诗学的前景与生长点很可能在纯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结合部",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  相似文献   

20.
久居芝兰之室不闻花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我们身处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紧密交织。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解,分析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在文化参与上的大众性、商业性、复制性的契合;以及在审美方面之个性化、多元化、娱乐化的契合,并以此让读者对大众审美文化与大学审美文化有更深地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