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作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后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作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后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传媒观察》2007,(7):8-11
为贯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新华日报社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编辑记者队伍的思想业务伤风建设,提升新华日报的办报水平,今年春天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和“百姓故事”两个专栏,特别是记者联系点制度给记者带来很大的收获: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得到了升华;改进了新闻采写的方式,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三深入”推动“三贴近”,记者的工作伤风得到锻炼。这里摘发的是新华日报部分记者深入联系点后的体会,相信读者会对新闻界同仁有所启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华日报连续七轮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笔者也曾多次采写"走转改"、"联系点"报道。2月22日,由笔者采写的《拆了老公寓,不拆邻里情》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篇讲述一群普通老百姓拆迁故事的报道,不仅在业内赢得认可,而且感动了许多基层的读者。"走转改"如何避免走  相似文献   

5.
陈明 《传媒观察》2011,(2):56-57
新华日报新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报道"专栏,鼓励记者深入基层、鲜活作文。从已见报的200多篇稿件看,字字闻得见泥土的气息,处处听得到基层的声音,篇篇显现着思考的灵光,不仅活跃创新了记者的文风,更有效地促进了记者从真正意义上改善采写作风,可谓收获多多,该栏目也正成为新华日报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本地,有一种毛竹,在前五年的时间里,人们完全看不到它的生长迹象。其实,这正体现了它的独特生存理念。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毛竹以一种人们看不见的方式,一直在努力向下,扎根,扎根!五年的时间,足够将自己的根牢牢盘扎在地底了。据说,每公顷这样的毛竹林,其根系总长竟可达24000多公里!到了第六年,当雨季来临,这积攒了五年的生命力,瞬间爆发了!这些毛竹以平均每天1.2米的速度向上生长,一个月内竟可以攀升至30米之高。有人把这种竹子称作"会魔法的竹子"。其实,哪里有什么魔法呢?毛竹是用五年的潜伏,成就了自然界的又一个神话。善于扎根基层的新闻记者,也正像这棵棵的毛竹吧,他们在很多时候并不起眼,只默默积攒着能量,独自承受着向下扎根的寂寞与煎熬。但往下扎根,必然会向上结果。优秀的报道或许看似偶然,实则背后一定有其多年磨砺后的必然。助推记者深入基层,扎根底层,是新华日报近些年来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第四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已顺利完成,为总结经验,并更好地推动第五轮记者联系点报道工作,新华日报近日召开了第四轮记者联系点报道总结及第五轮记者联系点报道动员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应邀出席了会议。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等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一些参与基层联系点报道的记者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期"大观察"专栏刊发的内容即是对其中部分发言稿的辑录、整理。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自诞生74年来,在历代新华报人的共同努力下,已日渐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如今,以新华日报为母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已拥有14份报纸8份刊物和一个网络群、一个移动手机媒体及10多家经营性公司。在当下的媒体竞争态势中,在从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集团的迈进过程中,青年无疑是事业的希望,也是使新华日报这棵大树再次焕发蓬勃生命力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而新华日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也是青年人锤炼自我、成熟成才的良好平台。为了让年轻记者、编辑更好更快地成长,近年来,新华日报悉心做了大量工作,如通过"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等督促年轻记者深入生活一线,去除浮躁,潜心事业。近日,新华日报又专门为青年记者编辑举办了一次业务交流座谈会,本期"专题聚焦"便是此次会议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8.
在新华日报新一轮的改版中,"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承担了改革市县报道、改革农村报道、改革基层报道的重任。这样的探索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相关报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马薇 《新闻通讯》2014,(5):61-6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新华日报连续七轮开辟“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专栏,笔者也曾多次采写“走转改”、“联系点”报道。2月22日,由笔者采写的《拆了老公寓,不拆邻里情》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篇讲述一群普通老百姓拆迁故事的报道,不仅在业内赢得认可,  相似文献   

10.
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新华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认真落实.8月下旬"走转改"活动启动后,新华日报和新华报业集团各报积极行动,全身心投入.《新华日报》结合正在进行的2011年第五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及时对"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进行了改造;9月16日起又在头版推出新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目击、体验、记录、对话、调查".载至11月25日,上述两个专栏共见报稿件162篇.《扬子晚报》开设了大型"走转改"专栏"走基层看民生",刊发专题报道20多组,同时加大了已有品牌栏目和热点活动的工作力度.中国江苏网推出大型综合专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在行动",发布各类稿件200多篇,其中原创稿件30多篇.《南京晨报》开设了"晨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刊发报道52篇(组),加上"民生工程·民声记录"等相关栏目,共刊发"走转改"稿件60多篇(组).  相似文献   

11.
赵晓勇 《传媒观察》2011,(11):47-48
新华日报连续五年实施记者联系点制度,每年都要刊发一两百篇来自基层联系点的稿件。这些稿件覆盖全省所有县、区。在这些可以听见记者脚步声的稿件中,不仅有对基层声音的传递,也饱含着报社一次一次为赢得尊敬,树立党报良好形象的集体努力。  相似文献   

12.
《新华日报》来自记者联系点报道活动已进行了三轮,从已见报的数百篇稿件看,篇篇闻得泥土的气息、处处听得基层的声音,显现着思考的灵光,不仅活跃创新了记者的文  相似文献   

13.
在新华日报新一轮的改版中。“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承担了改革市县报道、改革农村报道、改革基层报道的重任。这样的探索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相关报道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从事的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一张受人尊敬的报纸,需要一大群受人尊敬的记者。新华日报多年来开展记者联系点制度,除了倾听、传播来自基层的  相似文献   

15.
《传媒观察》2012,(1):5-9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新华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认真落实。新华日报及各系列报、网站等按照有关要求,组织记者深入基层,锻炼采访,并开辟了"走转改"专栏。新华日报结合正在进行的2011年第五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及时对"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进行了改造;9月16日起又在头版推出新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目击、体验、记录、对话、调查"。截至11月17日,上述两个专栏共见报稿件151篇;扬子晚报开设了大型"走转改"专栏"走基层看民生",刊发专题报道20多组,每组报道的篇幅都在半个版以上,同时加大了已有品牌栏目和热点活动的工作力度;中国江苏网推出大型综合专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在行动",发布各类稿件200多篇,其中原创稿件30多篇;南京晨报开设了"晨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刊发报道52篇(组),加上"民生工程·民声记录"等相关栏目,共刊发"走转改"稿件60多篇(组);江苏经济报开设"走基层访企业"、"记者在基层"、"推进‘八项工程’在基层"等栏目,刊发报道70多篇;江苏法制报开设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平安法治建设一线见闻",刊发稿件25篇,加上其它相关报道,共刊发"走转改"稿件70多篇;江南时报推出"走转改"栏目"风从基层来",刊发稿件35篇。集团所属其它媒体,包括大学生村官报、江苏手机报等也都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参与"走转改"活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此次总动员,报道成果显著,得到普遍好评。10月8日,中宣部《新闻阅评》以《大道理也能讲得入耳贴心新华日报走基层发现基层宣传干部典型》为题,介绍、肯定了新华日报"走转改"有关报道。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和时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分别在这份《新闻阅评》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此次"走转改"的活动成效。为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日前专门举办了一场"走转改"作品研讨会,集团各报刊记者畅谈了各自在基层一线的采访见闻和深刻体会。以下为江苏省有关领导的重要批示及集团记者代表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6.
颜芳 《新闻通讯》2011,(6):11-11
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从事的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一张受人尊敬的报纸。需要一大群受人尊敬的记者。新华日报多年来开展记者联系点制度,除了倾听、传播来自基层的声音,也是一次一次赢得尊敬,树立党报良好形象的集体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记者发自武汉、黄石抗疫一线的报道,因角度巧、故事新、写法活,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而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其中多篇被全网推送。本文从学理角度解析这些报道成功背后的"四力"支撑作用。从稿件的"脚步声"中,听到了记者的心在哪里安放,脚步就会在哪里踏响;从记者的"眼力"中,看到了挺立风雨的医者脊梁、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休戚与共的"江苏担当";记者站在高处看全局,用思想铸造新闻的最高境界……"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和"笔力"的完美呈现,是这组报道真正的"王道"。  相似文献   

18.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正集体改变着"说话"的方式和话语的内容。以"短、新、实"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成了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新华日报借此东风,乘势而上,把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的"记者基层联系点"同"走转改"结合起来,把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弘扬"走转改"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引导记者扎扎实实走基层。  相似文献   

19.
正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新华日报驻站记者,新华日报这所大学给予了我们很多。即踏足庙堂之高,又深入乡野地头,既记录现代江苏波澜壮阔的现代编年史,又体味寻常人家的人情冷暖,这些都是我们职业生涯弥足珍贵的财富。新闻泛在,随时在路上新闻是一种发现。对于年轻记者而言,这种发现更带有天然的好奇心、敏锐性。  相似文献   

20.
赵晓勇 《传媒观察》2007,(11):43-44
被新华日报派驻江苏省泰州市做驻站记者4年多来,我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重点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幅),为宣传泰州"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全国省级党报、华东九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奖10多篇(次)。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