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河砂作为一种建筑材料,需求日益增大,许多河流受过度采砂影响出现河床下切现象。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漠阳江双捷段河床冲淤情况,为加强河道采砂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做好武障河闸下游河道冲淤保航工作,做到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利用水力资源冲淤,减轻疏港航道盐灌船闸下游航道淤积,特对武障河闸泄水冲淤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9,(8)
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汛期按135.0m运行,枯季按139.0m水位运行;2006年汛后实施二期蓄水。为动态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情况,同时为更好地满足三峡水库科学调度的需要,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宏观环境的改变及河道地形的冲淤: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及九江水文站水、沙变化情况,并依据2016年10月九江至湖口河段固定断面观测资料,和2017年河道地形观测资料,分析2017年度九江至湖口河段河床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游来水量略减、来沙量锐减,该段河道近期略有微淤,但总体处于冲刷态势,主要冲淤发生在河槽部位。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两岸闸站众多,悬浮粉沙在强动力作用下,易在闸下回流区落淤,从而影响其正常运行,本文以出口位于坝田区的八堡泵站为例,通过泵站出口河段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对不排涝期闸下淤积和淤积后的冲沙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并针对相似岸线条件下的滩地地形及高含沙量区闸下骤淤进行了实测淤积类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闸站关闭状态下,3个月枯水期后边滩可淤积至平均高潮位,落淤的粉沙体,在水泵效率较高的落潮低水位时段,经过上闸门的单泵单孔冲沙,可将排涝通道冲开.研究成果对河口区闸站的设计及后期运行维护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滩涂资源是浙江省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及时掌握滩涂冲淤演变的动态对滩涂的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遥感是获取滩涂冲淤演变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1981年MSS数据、1995、2009年TM和2013年高分1号卫星数据,结合潮位资料提取杭州湾南岸慈溪段的年平均高、低潮特征线,并进行GIS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3年研究区大部分断面为淤长,且主要集中凸出岸段,而两边淤长速度减慢,有的呈侵蚀状态。平均高低潮特征线附近滩涂处于淤长状态,形状为凸型,各个断面的淤长速度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中间凸起部分淤长速度最快,往两边次之。1981年至2013年慈溪段滩涂面积逐渐增长,呈现为淤积状态,1995年和2013年滩涂面积分别是1981年和2009年近一倍,引起滩涂冲淤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输沙通道的变化,以及人类开发资源活动的加剧,研究表明遥感和潮位信息结合可以实现滩涂冲淤变化的连续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建立水流泥沙流管模型,计算分析了三峡建库以后,重庆万州河段的泥沙淤积及河床演变,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万州河段泥沙淤积速度较快,50年末淤积量可达3.834亿m^3,随着水库运用时间的增加,淤积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平衡。在淤积过程中,万州河段近岸部位淤积较多,可能对沿岸的港口、取水口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流中的泥沙运动是产生河床演变的主要原因,河床冲淤变化也是泥沙运动的结果;因此,研究河床演变规律、了解河流泥沙的来源和特性,是整治泥沙危害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张舒羽  赵渭军 《科技通报》2019,35(8):109-112,116
采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和河相关系,研究瓯江青田水利枢纽建闸后闸下河段潮波变形和河床冲淤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青田水利枢纽位于潮流界末端,截断闸址上游的纳潮量大小有限,因此对闸下河段潮波变形如高低潮位、涨落潮历时,涨落潮量影响幅度均较小,且影响幅度自闸而下逐渐减小。建闸引起闸下河道淤积261万方,平均淤积厚度7 cm,其中闸址下游5 km的范围内淤积厚度12 cm,淤积幅度较小,影响可通过汛期合理调度开闸放水进行减缓。  相似文献   

9.
甬江河道淤积情况近年来趋于严重,河道过水断面不断减小,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减小了航深,而且对城市防洪安全构成了威胁。基于调查搜集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分析了甬江河床演变规律,研究了引起河道淤积的原因,以期为甬江减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闹德海水库1942年建库以来,运用方式经过四个阶段,由全年敞泄逐渐转变为全年蓄水运用,但是库容并未淤损太多,常年维持在1.3亿m3左右,为水库兴利供水创造条件。本文着重对1970年水库采用"冬蓄春放,汛期敞排"运用方式以后,水沙特性和库区淤积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水库维持冲淤平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掌握黄河三角洲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可以深化对黄河三角洲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黄河下游水沙调控以及河口大保护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选取1976—2018年的Landsat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在海岸线遥感提取,确定陆域面积的基础上,对黄河三角洲整体、北部岸段以及河口岸段分别进行了冲淤演变研究;在分析入海水沙年际及年内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调水调沙前后,河口冲淤演变与水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43年来,三角洲陆地面积呈波动性起伏,总体以淤积为主;河口在1996年以前面积增长显著,多年平均造陆面积约17 km 2/a,之后造陆过程逐渐减缓。②调水调沙后,年输沙量下降速率从0.31亿t/a锐减到0.07亿t/a,最大输沙量减少了79.7%,汛期输沙量减少了74.8%。③随着入海沙量不断减少,水沙过程虽仍直接影响着河口现行流路的造陆过程,但海洋动力作用制约不断提高,河口累积造陆面积与输沙量的相关性由1976—1993年的0.93降低至2002年之后的0.39。总体上,调水调沙工程虽维持了三角洲造陆面积的稳步增长,但长远来看,并不能改变未来三角洲陆域面积趋于减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张立军 《今日科苑》2013,(12):123-123
本文分析了黄河口至小清河口海域的水文特征,详细解析了海域冲淤变化情况,对于该海域及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核心区域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瓯江河口江心屿河段位于河口过渡段,是典型的分汊河段,其河床演变同时受陆域与海域两向来水、来沙条件共同控制,表现为河床冲淤幅度大,主槽不稳定、南北摆动、浅滩变化快等特点。本文利用历年水文泥沙资料和水下地形测图资料,综合论述了瓯江河口江心屿分汊河段主支汊变迁、南北汊分流比变化和河段深泓线变化,分析了江心屿分汊河段的河势演变规律,根据河段的水沙资料和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建立了分汊段典型断面与落潮分流比之间的关系,据此可通过调整过水断面的整治措施初步调控南北汊分流比,以期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最后提出了江心屿分汊河段整治意见。该文对其他河口分汊河段的研究和整治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就西江金鱼沙开发利用工程对水流、河床演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后金鱼沙河段水流平缓,各级流量下水面比降及流速均较小.工程虽导致金鱼沙左汊分流比有所增加,但主航道水流条件、水深与工程前没有明显差别.同时由于工程挖槽区域位于淤积区,五年末平均回淤厚度为0.47m,工程建成后需通过疏浚才能保持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张窝电站冲沙闸下游消能设施的设计与后期整治的回顾与总结,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a.类似张窝电站这种山区河床式电站冲沙闸后若不设消力池,则极易造成河床基础和下游岸坡的严重冲刷问题;b.结合水工模型试验进行消能防冲的精心设计,是电站后期的安全正常运行和减少运行成本的重要保证;c.张窝电站利用运行期淘刷形成的天然消力池进行消能设施整治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晓龙 《科技风》2014,(6):229-229
本文从赤金峡水库不断扩建及其加固改造历史和淤积现状入手,提出了治理水库淤积问题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水库清淤治淤采取的措施,以及水库合理处理清淤物的可持续发展以治促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总结研究小江河谷三十年来河床土地开发及治理泥石流的基础上,把拦沙坝工程与河堤工程结合,遵循泥沙灾害的客观规律,应用泥石流治理的科研成果,克服小江河床纵向冲淤变化大、横向摆动频繁的客观问题,变害(泥沙灾害)为利,有效而持续地开发小江河床的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8.
水闸上下游形成的水位差,使水流具有较大动能,如不采取有效的消能防冲措施,将对下游河床造成严重的冲刷。消能与防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消能是主要的,防冲只是消极的防御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淮河原是一条出路畅通直接入海的河,两岸农业旱涝保丰收,经济富饶,文化发达,自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说法.公元1194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661年间,大量泥沙侵入,在北面和东面大量淤积,破坏了淮北的一些河道,夺取了淮河入海通道,逼其改道长江,从此为淮河发展和治理种下了祸根.对于近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夺淮期间淮河中游河道在正阳关以下至洪泽湖普遍淤高数米,大幅减小了河槽泄洪能力,抬高了水位,增加了洪水漫滩时间,因而被迫修建了大量分蓄洪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年~2013年达茂旗连续5年的NDVI指数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对其植被覆盖进行空间和时间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3年达茂旗的植被覆盖总体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