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透视技法本是绘画上用于在平面上表现空间深度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常被作家们运用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并不亚于绘画的空间深度的美学效果。被借用到景物描写中的透视技法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焦点透视法所谓“焦点透视”,是指视点集中在眼与物体之间的画面上所见到的现象,便形成了远小近大的透视现象。为此,在景物描写中,为了表现所见景物的遥远,可用夸张的办法,对远景作缩小的描写。如李  相似文献   

2.
伟大导师恩格斯说:“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自然辩证法》第55页)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宇宙的运动物质都具有吸引和排斥这一对矛盾,而且正是这一对矛盾决定了物质的运动。地球上的物体之所以静止,就是这个物体与地球或别的物体间吸引和排斥相互平衡的原因。例如,在桌上不动的重物就是桌面对物体的排斥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相互平衡,只有它们之间失去了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有变化。就拿我们物理课上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活内需(教师出示学校的图片和场景)师:孩子们,请你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画面中物体的面,你能找出你认识的平面图形吗?生: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卧游”习惯影响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拒绝了“焦点透视”对画面透视的影响,从而使 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透视法——“无点透视”。  相似文献   

5.
本刊1992年第6期刊登的李松岭同志的文章,讨论了阿基米德定律中“浸”的物理意义,最后得出了两种表述形式。形式一:“物体浸在液体里”就是“物体在液体里,且若设想用该种液体完全代替物体在液面以下的部分,这部分液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浮力而静止”。形式二:“物体浸在液体里”就是“物体在液面以下的外表面与液体不连接的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零”。并且作者认为在上述两种情况中,“浮力都可以运  相似文献   

6.
在美术教学中,关于立方体的透视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平行透视.笔者比较认同"平行透视只有一种形态--正方形"的观点,即当我们只能看到立方体的一个面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地与立方体的这个面保持平行,而其他状态下的各个面均与我们成一定的角度,均不平行.关于这一点,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所思考和发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一般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中国山水画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这是中国古代的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8.
速度与加速度是高中物理运动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初学的大多数学生对速度 v与加速度 a的关系的理解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误认为“物体有加速度 ,则物体的速度一定增大”初学加速度 ,有的学生“望之生义”,认为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因此 ,物体有加速度 ,则其速度一定增加 ,其实这是没有理解加速度的本质涵义 .加速度 a= vt- v0t =Δvt,当 Δv大于零时 ,a为正 ,表明 a的方向与 v的变化方向相同 ,物体做加速运动 ;当 Δv小于零时 ,a为负 ,表明 a的方向与 v的变化方向相反 ,物体做减速运动 .因此…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透视知识,是我们每位初中美术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透视在透视学中就其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焦点透视法,另一类是散点透视法与轴测投影法,而作为初一绘画透视基础知识,我们只需要提到焦点透视法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就可以了。就其概念来说,透视是一种客观的视觉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观察对象、表现对象的方法,是近大远小的变形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离我们近的物体显得大,离我们远的物体显得小,所以有“一叶障目”的说法。对于一节比较抽象的课题,我们怎样才能上好它?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础知识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升格导语] 这一次讲视觉观察中的透视观察。透视的基本要素是“视点”与“视线”。与观察者的眼睛等高的水平线叫“视线”。再从观察者所站立的地方向上引一垂线,两条线相交之处就是“视点”。观察者视野中一切物体形态的变化,都受到视线和视点的制约:凡是在视线之上的,即实际上比视点高的东西,近的变高而远的变低;凡是在视线之下的,近的变低而远的变高。根据透视观察的原理,把所看到的景物逼真地描绘下来,往往能创造出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神奇景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对透视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同于西方描绘景物的透视,画家采用散点透视从画面整体有节奏地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为了创设画面的意境而采用“三远”、“虚实”、“取舍”之法。  相似文献   

12.
一、比较对光线的作用 1.如图1所示,一条入射光线AO以入射角i射入方形玻璃砖内,其折射光线与出射光线分别为 OO'、O'B. 据折射定律可知: n=sini/sinr,n=sini'/sinr'. 据光路图可知: r与r'为内错角,有r=r'. 故有:i=i'. 所以,入射光AO平行于出射光线O'B. 显然,如果入射光线是一束平行光线,其出射光线必为一束平行光线,且入射光线平行出射光线.因此方形玻璃砖不改变光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对于西画还是对于中国画而言,用线作为绘画的基本造型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从几何学的角度上看,线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由点的不间断移动所形成的轨迹。从透视的角度上看,线含在于形体之间,是形体块面转折产生的块面透视压缩变形所形成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画线就等于画面,也就是画体。  相似文献   

14.
用几何画板制作立体课件,比起制作平面课件来显然有定的难度,除了需要掌握在平面上构造立体图的一些技巧外,要考虑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三维图时的观察视角习惯问题。就需要构造立体图时考虑设置课件观察视角可以调节,再加一些拼接、拆分等技巧的应用,完全可以制作出形象、具体、有感的立体图。下面以“食盐晶体的结构”为例说明一些常用的立体图的造方法。一、平行透视把立体图展示在平面上,利用的是透视原理。所谓平行透视,就是所有的横线都水平状态,所有的竖线呈垂直状态,它们只有近长远短的变化,其纵深线均消失在一点,这个点位…  相似文献   

15.
1、光射到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入射的平行光经过反射之后仍然以平行光出射,就是镜面反射;入射的平行光经过反射之后向各个方向射出,就是漫反射。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周围一些不发光的物体,就是由于这些物体对于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原因。黑板上的字因为“反光”而看不清楚,是因为黑板长期使用过程中,因为反复擦拭而使得局部变得异常光滑,当某个字刚好写在这里时,这里的黑板对光发生了镜面反射,而粉笔字对光发生漫反射,因此强烈的镜面反射光掩盖了微弱的漫反射光线,所以我们觉得这块黑板异常光亮,而上面的字却无法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8~60页【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教室场景图。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生:这是我们的教室。师:仔细观察,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生1:喇叭面、开关面板的面是正方形。生2:课桌面、黑板面是长方形。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  相似文献   

17.
影子,通常是指投影、阴影以及剪影等等.影子在摄影的表现形式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创作实践中,主要有借用投影与使用特定形式物体挡光两种形式.影子的运用,是用光造型的一种具体体现.光与影在画面上的布局,就是明与暗在画面上的配置. 在我国古代就有一种说法:影子是物体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正>"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它的研究对象为: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及其物  相似文献   

19.
领悟表面积     
·课例·教“物体的表面积”时 ,每个学生拿出形状各异的物体 ,其中有许多不规则的。他们拿在手中横看竖看后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想一想 ,如果要将你手中的物体涂上颜色 ,要涂几个面?学生可活跃了。一个拿着石头的学生说 :“这块石头有很多个面 ,有些面凸凹不平 ,要说涂几个面难以说清。”说完 ,他举起石头给大家看了看。另一个学生举起手中的长方体说 :“涂6个面。”“只要涂5个面就够了 ,因为还有1个面在下面看不到 ,不需要涂颜色。”“其实 ,只要涂4个面就够了 ,因为很多情况下 ,有2个面看不到。”他们摆出了各自讲的情形。又…  相似文献   

20.
“长方形、方形和平行。边形。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重点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教学这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来感知概念,学习新知。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如书本面、墨水金面等,通过数、量、比,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征。教学周长时,首先使学生弄清周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同样要通过学生拼、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