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发现问题越是临近学期末,新课的教授越发显得紧张。按照毕业班的语文教学进度,本周要结束第七单元的教学。这一单元中《最后一头战象》是重点讲读课文,鉴于之前上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较长,让学生在一两课时无法完全吃得消,吃得透。这次《最后一头战象》如何讲才能最大化地优化课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二、分析问题碰到这类长文,也可进行"短教"。所谓短教,就是教师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于教学中抓住重点,凸现本质,对教材作出高效处理。只有教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它只是一种范本,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我认为讲得好.因为任何教材都不能涵盖任何地区的任何问题.如果是用教材教的话,则把掌握教材当作目的了.因此,我觉得联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蜗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四册的第八课,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学习饲养蜗牛的方法。这一课,我已教过多次。过去,我的教学设计总摆脱不了旧的模式,只知道按教材的编排来进行,课堂教学没什么起色。通过潜心研读《科学课程标准》,我才知道,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以教材为基础,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于是,我特将《蜗牛》这一课重新进行了设计。在教学目…  相似文献   

4.
《拾稻穗的小姑娘》是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的一首歌。这首歌曲我已经教过三届学生了,应该说驾轻就熟。但我在反思以往每一次教学时,觉得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表现作品的柔美上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尤其是装饰音的表现。在课堂上尽管我采取了多种手段,比如示范、对比等,然而学生总是表现得不够,而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在高中语文第四册(新版第二册)第一单元里,《祝福》是最好教又最难教的一篇。说它好教,因为它是老篇目,有大量的评析文章可供参考,有数不清的教案可资借鉴;说它难教,也因为它是老篇目,定论太多,容易使人产生思维定势,解读起来也就容易落入窠臼,难以出新。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在高中语文第四册(新版第二册)第一单元里,《祝福》是最好教又最难教的一篇。说它好教,因为它是老篇目,有大量的评析文章可供参考,有数不清的教案可资借鉴:说它难教,也因为它是老篇目,定论太多,容易使人产生思维定势,解读起来也就容易落入窠臼,难以出新。  相似文献   

7.
据我了解,不少中学生对语法教学兴趣不大.归纳起来,他们的意见不外两条:第一是觉得语法枯燥,不象文学那样生动有趣;第二是觉得语法没用,讲了许多概念术语,对于写作文没有什么帮助.既然有这样的反映,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里多少有点问题.我想,这不外是教材编得不够好,教的方法也不太得当.这都是大问题,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我只想简单地说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我们的教材不够理想.这些年来,我们在编写语法教材方面,力气主要花在语法体系上头.体系固然重要,可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恐怕是如何联系实际,使教材不那么干巴巴,讲规律也讲得比较充分,从而让学的人觉得真正有用.语法教学能不能生动有用,还和教语法的老师的本事有关.要把语法讲活,讲得比较有趣味,同时又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用,这确  相似文献   

8.
《湖南教育》已伴随我5年了.刚从师范毕业,我分到一所偏僻的村小教书,得跑20多里路去领它.我教复式班的语文,是它扶着我走向讲台的.那时,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文科版中的每一篇文章,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正因有了它的帮助,我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学区前芧,期末写的《作文指导的点滴体会》也获学区教学论文三等奖."想不到山窝窝里的后生也可畏!"学区主任夸我时,我在内心里感激的是《湖南教育》.5年来,我都是教语文,且有4年是教高年级语文.我边教边学,主要从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005年《科学课》杂志评论员文章也曾多次论述这个问题。最近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时,还是有教师提出,有些树叶自己都不认识,怎么去教学生。我对她说,教材中提供的仅  相似文献   

10.
<正>在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科普类文章历来是作为实用性文章的亚类而存在,教材中所选文章也不多,教师对此类文章的教学价值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教学基本还在低效泛读状态徘徊,甚至存在弃教现象。那么与散文、小说在必修教材中同样占比两个单元的科普类文章还有教学价值吗?如果有,科普类文章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呢?本文试以《作为生物的社会》的教学为例,探求此类文章教学的价值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谭启德 《广西教育》2012,(14):43-43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静下心来教书》,该文章的大体内容是教书要心静才能思路开阔,静下心来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把书教好。教而不研则浅,文章说得颇有道理。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投机倒把的现象,使得整个社会都有点浮躁起来。在此背景下,静下心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2.
这节课是我学习用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次尝试.下面谈谈我教这节课的备课体会和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备课备什么?过去我只是备"本本",没有认真钻研毛主席著作,也不了解学生实际,对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发掘不够,课堂教学方向不明,无的放矢,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通过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进一步学习,我在备课中抓了三个环节:钻研毛主席著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知识实际和思想实际.过去教《各地的反清斗争》一节,完全是就事论事,大量补充史实,根本没想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历史规律、前途道路的教育,也没联系现实阶级斗争实际.这次备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内蒙古教育》热点话题征稿的宗旨是:来稿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真知灼见;宁要片面的见识,不要正确的废话!我是《内蒙古教育》忠实的读者,《内蒙古教育》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不敢怠慢,于是写了一篇题为《"用教材教"化学》一文,以表对良师益友的忠诚之心。我感觉2014年已打造出炉的《内蒙古教育》(综合版)中的大多数文章是高质量、高品位的。我认为《内蒙古教育》实属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教学者专业化不断发展的忠诚的教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空间距离的内容,如何教成为教师面临的新问题.现有文献中,都是介绍用多种方法求解具体空间距离问题的,几乎没有关于如何教空间距离的文章.于是教材成为一线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从编排顺序、引入方式、空间距离公式推导、例题配比等方面对2020年人教A版《数学》、2020年人教B版《数学》、2020年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关于空间距离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对空间距离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最近拜读了本刊评论员的文章《用教材教的另一面》。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关键问题还是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要念念不忘瞄准培养科学素养这个宗旨来处理教材,防止随意性。我在教学中也曾做过一次大胆的尝试,不知这样处理是否遵循了这一理念。下面是我对三  相似文献   

16.
最近拜读了本刊评论员的文章《用教材教的另一面》。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关键问题还是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要念念不忘瞄准培养科学素养这个宗旨来处理教材,防止随意性。我在教学中也曾做过一次大胆的尝试,不知这样处理是否遵循了这一理念。下面是我对三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过程中一个环节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杨花 《教育》2022,(5):55-59
自统编教材全面推行使用以来,调研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聚焦在不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们很渴望把课上好,但常常一顿猛力过后,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与统编教材的联系,整体把握、精准把握统编教材等问题,似乎依旧模糊不...  相似文献   

18.
临江仙     
我与《宁夏教育》结识是在1980年,试刊第一期发了我的《大纲·教材·教法》,以后陆续发了不少文章.可以说,十年交往,情深意笃.值此刊庆之际,寄上一阕《临江仙》以抒情怀.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小学阅读教学重视复述(书面叙述)训练,将书面转述看作是作文的第一步,还有专供复述用的课本。下面是莫斯科一所小学的教师别洛娃上的一堂阅读课,使用的是三年级的复述教材中的《红气球》,整个教学分两教时进行。请看课例:第一教时一、复习上节俄语课的内容(10分钟)1.复习所教的语法——“动词”。2.提出“挣脱“”挥舞“”蹦跳“”眺望”等几个动词让学生解释、书写和造句,然后接触正题。二、今天将学习一种新的复述方法。这就是在文章的最后用一两个议论句作为结尾。现在我先把范文《红气球》读一遍,你们要仔细地听,并想一想它是由哪…  相似文献   

20.
张裕民这个名字,读者并不陌生.他是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人物,暖水屯的党支部书记,作品的主人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初期我国华北地区农村根据地土改斗争的鸿篇巨制,以它在思想和艺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赢得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为人所共认.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对这部巨著给予了高度而公正的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它的主人公张裕民形象的评价却一直很分歧.1950年陈涌同志的第一篇评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章, 认为张裕民形象塑造得不成功:“这个人物的色彩是不够丰满不够鲜明的”,“他的行动的积极性,是表现得不够的.他后来曾经在斗争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