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关键步骤江西省赣南师院附中洪立松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关键步骤是利用n=k时命题成立这个假设条件来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本文结合高中课本,谈谈证明这类命题的关键步骤,供参考.一、“恒等式类”命题的...  相似文献   

2.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很重要的证明方法,其实质就是递推思想.我们只要把握住递推关系,就能巧妙地对命题进行转换.数学归纳法在证明和计算与自然数有关的试题中往往行之有效,并常常用在恒等式、不等式、数列的通项与和、几何图形的证明中.而“归纳”“猜想”“证明”是数学归纳法所体现出的比较突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Ⅰ.命题趋势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常以解答题形式出现,主要有证明不等式、证明恒等式、求数列通项公式、数列求和等几方面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单独考查的情况较少,而经常出现在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中,多以伴随着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和而出现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这也是高考所考查的热点之一.此外,凡是与自然数有关的知识都可能成为与数学归纳法结合综合考查的内容.数学归纳法的考查隐蔽,主要突出数学意识的考查,即解题方法的寻找将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将数学归纳法与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综合起来出现了一些非常新颖的题型.Ⅱ.解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有限次的验证、假设和论证,来代替无限次的事例的验证,达到严格证明命题的目的。也就是把从某些特殊情况下归纳出来的规律,利用递推的方法,从理论上证明这一规律的一般性。在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数学归纳法;不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或者在证明过程中不能“自始至终”(即证明步骤不完全);或者没有用到归纳假设,有的虽然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方法和步骤对命题进行了证明,也是照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理解了归纳法原理,对用数学归纳法所证明的…  相似文献   

5.
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常以解答题形式出现,主要有证明不等式、证明恒等式、求数列通项公式、数列求和等几方面的应用,数学归纳法单独考查的情况较少,而经常出现在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中,多以伴随着数列的通项或前n项和而出现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这也是高考所考查的热点之一,此外,凡是与自然数有关的知识都可能成为与数学归纳法结合综合考查的内容,数学归纳法的考查隐蔽,主要突出数学意识的考查。即解题方法的寻找将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将数学归纳法与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综合起来出现了一些非常新颖的题型。  相似文献   

6.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且具有递推性的数学命题,通过“有限”来解决“无限”问题的一种严谨且十分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教学中许多学生没有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证题停留在机械模仿,盲目套用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格式,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归纳法,根据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对数学归纳法证题的难点及教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数学归纳法及应用举例》第一课的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归纳法的意义. 2.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初步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 2.学生经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感知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最近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对本刊已刊出的个别文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1 读者李广学对87年4期《数学归纳法小议》一文中关于“……凡是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离不开归纳法”的提法,提出意见。认为该提法过于绝对,不够准确。例如在R~+上成立的一切等式或不等式,它们在其子集N上当然成立,即构成自然有关的命题,但这些命题的证明,并非全需数学归纳法,或需以归纳法为证明基础。  相似文献   

9.
数学归纳法——作为数学命题证明的基本方法,可以完成对许多与正整数相关命题的证明.其证明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从“n=k 时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不妨称之为“假设命题”)到“n=k 1时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不妨称之为“目标命题”)的过渡.刚学过时,学生往往运用自如,觉得特神,待到高三复习综合时,它却往往被学生所遗忘.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使用它.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应该都有它的局限性,数学归纳法也  相似文献   

10.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教材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这一推理工具,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它。以下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如何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 一、先认清一种并不可靠的推理方法——不完全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科学的推理方法,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于理解。因为它针对的是关于自然数的命题,而自然数是无穷尽的,这类命题要被证明对每一个自然数都会成立,便要涉及到人类思维克服有限性的古老问题。数学归纳法实质是一种对于无限的科学归纳法。 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先用不完全归纳法为“数归”的引入作铺垫。不完全归纳是对有限对象的经验式的  相似文献   

11.
一、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是否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高中代数(甲)第二册指出:“对于由归纳法得到的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我们常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正确性,……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可见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并不是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数学归纳法并非是“万应灵丹”。但是,如果教  相似文献   

12.
“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方法,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证明方法以后,对此并不满足,自然地会提出一些恒等式(如:1~2+2~2+…+n~2  相似文献   

13.
从通法到特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教学中,无疑应加强“通法”训练,淡化“特技”,但在运用通法的过程中,也应留意那些隐含着的特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仅从一个侧面——数学归纳法第二步的证明,谈谈如何从通法的解题过程中,去发现特技。 例1 证明恒等式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三册“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举例”一节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n^2完毕后指出:本例所证明的等式可以用图1表示.这实际上是构造图形用面积法来证明代数恒等式的一种直观证法.这一节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中,不少代数恒等式的证明,除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外,都可构造图形用面积法证明.  相似文献   

15.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正整数集有关命题的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许多数学命题利用其它数学方法很难证明或者根本无法证明,但利用数学归纳法很容易解决.数学归纳法的理论根据是正整数集的序数理论,为了证明命题的需要而演变成了多种形式,同时将数学归纳法从正整数集推广至所有良序集.  相似文献   

16.
数学归纳法是探索规律、认识数学真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在初学数学归纳法时,很容易出现如下的疑虑:只验证n=n。时命题的正确性是否可靠?假设的前提怎么可以做为证明的依据?学生的这些疑虑不消,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归纳法,在应用上也只是机械模仿而已。教师在...  相似文献   

17.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和出现的失误。现就涉及内容本质、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及观点方法等,提出以下看法和相应的处理方法,供参考。一、数学归纳法是不是完全归纳法规行教材是在给出了“归纳法”的定义之后,接着叙述“数学归纳法”的概念的。教学中我们也是按照“归纳法(完全的,不完全的)—一数学归纳法”这种顺序来讲授的。这便于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原有的命题网络,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然而这种学习顺序也正是学生产生疑问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就‘’数学归纳法”是不是完…  相似文献   

18.
数学归纳法是中等数学中必学的且不易领会的一种证明方法,学生往往把证明步骤记得很熟,但在具体证明中,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而言,我以为学生主要是对其证法中的可靠性是否可信,心中有疑惑,所以在做题中只会模仿课本中的题书写证明过程,而对一般意义下的这类命题,在证明中总感到有论证不充分的感觉,从而使过程繁琐。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现有认识水平出发,从数学归纳法形式本身,通过实例分析,较细致地展现其“递推”原理,对照区别不完全归纳法,设法让学生理解它的合理性,从…  相似文献   

19.
由归纳法得到的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我们常常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正确性:先证明当 n 取第一个值 n_0(如 n_0=1时,命题成立,然后假设当 n=k(k≥n_0),命题成立,证明n=k 1时命题也成立.就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于 n 取第一值及其后的所有的自然数也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我们数学证题中的一种重要的证题工具.对于数学归纳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它的实质,对它的证题步骤往往是在形式上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20.
对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常采用下面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正确性:①当n取第1个值n0时,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命题的基本结构是"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由于对以上情况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故学生在应用数学归纳法时常常陷入七大误区.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