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中有个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P6),如图1所示.该实验要求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小球先后挂在图中的P1、P2、P3等位置,目的是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来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大小.`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物理》选修3-1,静电场第2节"库仑定律"的演示实验有这段表述:"O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图1中P1、P2、P3等位置,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 阅读教材后,笔者想用教材上图1的装置进行演示,却产生了疑惑.笔者用绳套先后挂在铁架台上不同的位置,P1处带电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最大,丝线偏离的角度最大,P3处带电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最小,丝线偏离的角度也最小.但小球的高度变化了,电荷间的作用力不是水平的,难道这时丝线偏离的角度越大,反映电荷间作用力也越大吗?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 (人教版 ,试验修订本 )介绍了库仑定律的定性演示实验 .如图 1所图 1示 ,把带正电的物体放在 M处 ,另外把一带正电的小球系在丝线上 ,依次挂在 P1、 P2 、 P3点 ,观察在不同位置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 ,比较受力大小 .然后 ,增加或减少丝线上小球的带电量 ,保持小球到物体 M的距离不变 ,观察小球的受力变化 .这个实验实际上很难演示成功 ,( 1 )实验本意是先利用摩擦起电 ,再向 M和小球转移电荷使之带电 ,但这种方法能使物体 M和小球带上的电量极其有限 ,物体和小球之间的库仑力非常微弱 ,实验难以成功 .( 2 )丝线的偏…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有个重要的实验:库仑定律实验。实验方法是:如图1所示,让一个用丝线悬挂的带正电的小球,与带正电的物体M靠近,在库仑斥力作用下,丝线将偏离竖直位置,通过偏角大小可判断出库仑力的大小,进一步再研究影响库仑力大小的因素(详见人教社高中物理教材·必修·第二册第38页)。该实验成功率极低,主要原因是一般的小球质量较大,在库仑斥力作用下,丝线偏角极小,不易观察,更为麻烦的是丝线在任何方向上都很自由,用丝线悬挂的小球,在库仑斥力作用下,很难使小球在某一位置静下来,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在教学实践中,我制作了库仑力演示纸管,收到了…  相似文献   

5.
高中《物理》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 193面实验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其实验原理及步骤如下 :一、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图如图 1所示 .图 1OP为小球 m1以速度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为小球 m1以速度 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为小球m2 以速度 v2 ′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为m1OP=m1OM m2 O′N.二、实验步骤先不放被碰小球 ,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一高度处滚下 ,重复 10次 ,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 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把被碰小球放在小支柱上 ,让入射小球从原来的高度滚下 ,使它们发生…  相似文献   

6.
周荣高 《物理教师》2005,26(4):9-30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 ,“小球落点问题”是很多学生甚至相当多的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所忽略的问题 :实验中小球落点位置一定都如高中物理教材所叙述的那样吗 ?小球落点的位置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问题 :用图 1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m1、m  相似文献   

7.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生实验,实验目的是描出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进一步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然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用卡片,还是用铅笔直接确定小球的位置时都有以下几个问题:1.一心二用,即实验时眼睛既要注意小球释放的位置,又要注意小球平抛中经过的某一点的位置;2.确定小球经过某一点的位置时,必须经过反复实验才能确定,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介绍了库仑定律的定性演示实验.用带正电的物体去排斥另外一个系在丝线上带正电的小球,观察在不同位置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并比较受力大小.然后.增加或减少丝线上小球的带电量,保持小球到带正电的物体的距离不变,再观察小球的受力变化.事实上,这个实验很难演示成功.  相似文献   

9.
1.传统装置 例1(1)旧版教材上“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经过编者修订后,该实验装置在现行教材中改为如图1乙所示,两个实验装置的区别在于:①悬挂重垂线的位置不同,②图1甲中设计有一个支柱(通过调整,可使两球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上面的小球被碰离开后,支柱立即倒下),图1乙中没有支柱.  相似文献   

10.
龚长流 《物理教师》2007,28(8):0-3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以下简称《新课程教材》)第4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中有这样一段话:“……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如图4.1—1所示的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它要滚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题目 如图1所示,一辆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立柱上固定一条长为L,系有小球的水平细绳,小球质量为m,小球由水平位置静止释放,不计一切摩擦.小球下摆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相似文献   

12.
验证碰撞中动量守恒实验是中学物理教材中的重要实验,如果按教材方法(图1)验证碰撞前后小球的动量守恒,由于装置的被碰小球的支柱是活动的,很难调节支柱与水平轨道等高共面,使两球发生正碰。且两球在发生碰撞时,支柱的下凹面对B球会产生一个反弹力,影响它的运动轨道,这样给实验带来了较大的误差。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我受一个高考实验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看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54页题3的解法. 题目 在一个口袋中有4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把它们分别标号为1,2,3,4,随机地摸取1个小球然后放回,再随机地摸出1个小球.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这个实验在中师物理实验中,是个很重要的实验。通过做这个实验,能够验证平抛物体运动理论的正确性,也就是能够知道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能从轨迹上的任何一点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明确初速度与平抛物体运动轨迹的关系。但是,课本和实验报告上均采用了铅笔尖与小球相碰的描点方法,或采用让小球通过有孔的纸卡片方法,这两种方法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 几点缺陷a.因事先不知道小球所到达的位置,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一次、两次甚至好几次也难让小球与铅笔尖相碰。b.既是用有孔的纸卡…  相似文献   

15.
张卫夷 《物理教师》2001,22(7):38-39
不久前听了一堂公开课,授课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尺的细线悬挂在0点,在0点的正下方P点有一枚钉子,OP之间的距离为R/2,现将小球拉到与0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A点,将它无初速度地释放,判断小球能否到达与初始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并启发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球通过0点.原本的意图是打算让其回答:给小球一个竖直向下的足够大的初速度,但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6.
1.用绝缘细线悬挂一带正电的小球置于匀强电场中,如图1所示,位置在A处时,小球恰平衡,若将小球拉到最低点B处释放,那么小球从B运动到A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和电势能的增量之和( )。  相似文献   

17.
例题 如图1所示将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固定在绝缘杆的一端,杆的另一端可绕通过O点的固定轴转动,杆长为L,杆的质量忽略不计,杆和小球置于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电场的方向如图(1)所示,将杆拉至水平位置OA,并在此处将小球自由释放,求杆运动到竖直位置OB时小球的动能?  相似文献   

18.
高级中学试验课本(修订本)<物理>第一册中的学生实验"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1、图2.其原理是:让质量为m1的小球从斜槽的一定高度释放,与放在斜槽水平末端外侧小支柱上的另一质量为m2(m1>m2)的小球发生对心水平正碰.碰前,入射小球的速度是v1,被碰小球静止,总动量为m1v1;碰后,入射小球速度变为v1',被碰小球速度变为v2',总动量m1v1'+m2u2';由于两球离开水平槽末端后都是作等高的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都相等.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物理实验装置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每个中学物理教师的一种追求。在物理演示、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改进和创新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研究,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高一《物理》的学生分组实验中,教材采用如图1所示的“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装置,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让小球多次从槽上端相同的位置从静止释放,观察小球运动的轨迹,并分别记录小球平抛轨迹上的各个位置”,可谓“说得易做到难”。由于金属小球运动的速度相当之快,运动的轨迹瞬间即逝,给学生描绘平抛物体的运…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五章第七节"向心力"中,安排了"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见教材第20页,图5.7-1).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下列三个问题:(1)实验中很难保证小球做稳定的圆周运动(.2)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小球转动半径减小很快,摆角很难测量(.3)小球转动周期测量也是本实验的难点.所以课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