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中的客僧有的来源于敦煌当地僧团,有的来源于敦煌以外地区.前者体现了敦煌佛教僧团是一个整体,僧团内部人员可自由流动.后者体现了敦煌与其他地区的政治往来和佛教交流.敦煌寺院安排外来客僧的住宿、饭食,同时也要统计主客僧人数并上报僧团,以便佛教僧团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佛教僧团规模有了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众多典型的佛教僧团,开始了中国化佛教僧团的发展。道安于恒山建寺传教,组建僧团,其时僧团管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常宣法化;二是以德自任;三是不依傍时流。在襄阳十五年,道安实施了两大措施:一是决定沙门以释为姓;二是译传戒律,制定中国化的僧团制度。在处理僧团与世俗政权之间,道安则确立"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与"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原则。  相似文献   

4.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积重难返,一方面佛教僧团内部修持不力,持戒混滥;另一方面国家设教未尽善,政令反复无常。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窳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马德,王祥伟著《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于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敦煌历代统治者、达官显宦、豪门贵族及平民大众的各类佛教对敦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末的佛教丛林戒律废弛,寺僧修持不力,僧团窳败日深,丛林积弊重重.明代中后期的宗教政策更随着帝王的个人倾向而代有变更,表现出一朝被废、一朝复兴的特点,以致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传入中国到占有一席之地,其间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以教主为代表的源流、僧团的存在状况和教义的生死观三个方面,审视牟子对于当时诘难者的反驳,都以儒道二教的义理为旨归,从而证明佛教的合理性。这一过程也是佛教作为本体完成自身建构的过程,也折射出魏晋时代的整体佛教观。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有中国最完整的北朝窟龛群,其形制大致沿方形窟和龛窟演变,并随其所弘扬的佛教思想及相关造像题材的变化而变化,与后秦时的长安僧团和社会历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全国最大的比丘尼僧团,道场常年宣讲戒律,千名住众均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作为修学宗旨;从师资传承不难看出,作为高等佛教学府,教学中以戒律为主线,辅以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教理,并鼓励学僧"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多年来为佛教界培养出大批"具足威仪幢相、讲求真学实行"的弘化、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型僧才。普寿寺在宗教法事活动与经典仪式的运用方面可谓是与时俱进。特别说明的是四月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律部经籍被系统地翻译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丘尼具足戒严格规定和限制了比丘尼与世俗社会的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们并不能做到超然世外,她们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和受世俗社会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主动或被动地纠葛于佛教戒律与世俗社会之中,是两晋南北朝比丘尼信仰与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东晋前期南北佛教的交往周健本篇论述从东晋建立到前秦灭亡这一阶段南方和北方佛教界的互相交往。在后赵时,南北佛教界就有了联系。后赵灭亡后,释道安僧团南下,对东晋佛教发生了重大影响。释道安在襄阳和关中以及前凉建立了友好关系,从这些地区收集了许多佛经。他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释道安一生研学佛理,弘扬佛法,既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理论建构者,又是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对中国内地佛教僧团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有较大的影响.对释道安的研究历来是中国佛教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学术界和佛教界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释道安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一、综合性的论述;二、般若思想的研究;三、禅学思想的研究;四、佛经翻译、注解、编撰经录研究.同时对释道安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头陀行是早期佛教最常见的一种修持方式。尽管佛陀反对偏执于苦修,但佛教作为“少欲知足”的信仰系统,其发展的极致必然是对苦行的推崇。达摩“二入四行”说,虽有无限的发展向度,但其“四行”说可看作是头陀行在中土的翻版。头陀行的价值意义在于提倡少欲知足,是对修行的一种规约。但忠实奉行头陀行的达摩禅系却一直受到正统僧团的排斥与打击。禅僧蓄徒聚众、游方乞食、行无轨迹的组织方式和生存形态,也一直遭到政府的打压。达摩头陀行思想与实践模式的意义在于,这种独处山林的修道方式,为以后道信、弘忍建立固定僧团与安居基地提出了课题和任务,同时也提供了可资吸取的教训和可避免的挫伤。特别是为丛林清规的产生找到了历史的必然性,更昭示了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现实是僧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伦理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它们对佛教伦理的开展与贯彻起着种种消极的限制、压抑以及侵削作用,并由此最终使佛教伦理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困境.这些不利或消极的因素具体表现在(1)原始佛教本身的心理学与认识论特征;(2)原始佛教本身以涅槃和解脱作为最高旨归;(3)佛教戒律固有的问题;(4)佛教僧团的生活方式与修行方式;(5)佛教的哲学或智慧化趋势;(6)大乘佛教关于"空"的学说;(7)崇拜倾向;(8)巫术倾向;(9)因满足经验诉求而对本质的忽略;(10)中国佛教的功利性倾向;(11)中国佛教的形式化倾向;(12)中国佛教的净土趋势所导致的佛法衰微.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不祧之祖,其山水诗深受盛行于晋宋之际广为流传的佛教的影响,而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影响较大的,是东南佛教领袖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的"沉冥之趣"与"法身"思想,以及道生的顿悟论,由此形成谢灵运山水诗"应目--会心--感神--理得"的结构,此结构正是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他对山水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释迦牟尼佛祖同时期的提婆达多,后期因为贪图名闻利养,走上了反对佛祖的道路,并制造了佛教史上危害甚大的僧团分裂事件,给佛教和社会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本文通过对提婆达多事件的剖解,分析附佛外道的特征和本质。  相似文献   

19.
宋武帝刘裕虽"少事戎旅,不经涉学",但随着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他很重视改善自己的文化形象,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注意利用佛教来辅助其军事与政治活动.其方法主要有:礼遇、优待慧远、慧观、僧导等南北僧团领袖人物,以稳定局势;利用佛教的影响力,制造各种符瑞,为其代晋造宋作舆论准备;延揽高僧,开展佛教义理的讲论与佛经的翻译;引佛教法师入宫唱诵佛经,表现出个人信仰的倾向.刘裕的这些举措,对此后佛教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平等观念,为古代印度的释迦牟尼亲手所创。相对于其他宗教、中外哲学或思想家的观点来说,它有着非常鲜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年代上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在僧团内部全面加以实行。其二,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包含了生命权利和成佛权利两方面的内容。佛教平等观的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不杀生”的戒律以及一系列保护弱小生命的行为方式上。所有这些,曾经对许多中国哲学家(包括反对佛教者)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依然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