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它描写人类“惊心动魄的苦痛”,通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悲剧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红叶题诗”是古代著名的婚恋题材,历来多作宫怨解读。笔者通过对七篇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纵横剖析,阐释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的热望与苦痛,揭示出它隐含在官怨背后广阔的时代性、社会性整体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悲剧小说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失败”、“空无”、“痛苦”、“死亡”等思想。文章通过三个方面:世界的荒诞性,人生的虚无和痛苦以及死亡意识,来分析海明威的悲剧人生观。简要分析基悲剧人生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尼采看来,悲剧性的人生才是壮美的人生。人如何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即是‘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酒神精神所探索的超人意志之本质。悲剧人生观的酒神精神,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把人生的悲剧当作感悟生命的审美态度,去笑对人生的一切悲歌。同时,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直接去面对永恒轮回的人生痛苦,从而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悲剧性的退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是美的一个特定的类型。从生活与艺术中的实际出发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又分为三类 ,即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和“小人物”的悲剧。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于勒”就是这类悲剧性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两个作家 ,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 ,却刻画出两个很相似的艺术典型 ,写的都是普通人被毁灭的悲剧 ,给人以深沉的同情、哀痛、激情的强烈感受 ,产生了相同的悲剧效应。这种悲剧的审美价值 ,在于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深思。一、社会制度吞噬人 (相似的矛盾冲突 )恩格斯指…  相似文献   

6.
贝多芬曾说:“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循着这个词,我发现了全文所写的悲——身体的残疾,生活的悲苦,精神的孤独,内心的苦痛,经历的悲惨.然而,在这所有的悲中,我对贝多芬却升腾出了更崇高的敬意.由此,我想我可以以“悲剧”一词作为钥匙,来带领学生开启贝多芬的心灵之门.于是,就有了初次备课的雏形——“感悲剧,知崇高”,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悲剧中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7.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说 :“《红楼梦》者 ,悲剧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价值即存乎此。”《红楼梦》的悲美价值即在于全篇自始至终笼罩一种虚空和宿命的感伤氛围。曹雪芹之所以呕心沥血写这部奇书 ,亦是为了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空门的悲叹 ,一种不可救药的末世衰颓的感伤 ,一种犹如梦幻般缥渺难寻的愁思 ,一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 ,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探索”。他笔下的艺术形象都洋溢着人生空幻的感伤情调。林黛玉是曹雪芹用生命塑造出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诗人的气质是她独特个性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侧面。甚至可以说 ,在林黛玉孤傲的灵魂里 ,发挥其聪慧…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形上之思"源自其"忧生情怀",对个体生命和现实人生的深广忧患,促使他去思考人生苦痛之因和解脱途径:人生之苦痛源于"生活之欲",人生苦痛之解脱则在于艺术--审美.其理论资源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本体论"和康德的"美的分析"."形上之思"作为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的中介而享有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教参从“‘悲剧’就是美的毁灭”的观点出发,认为“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是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种分析显然不到位.其实,透过文本表面的“毁于愚氓之手”的时代悲剧,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潜藏在文脉之中的关于时代、价值观和自身作为孤独者的三重悲剧.  相似文献   

11.
Fitzgerald was one of the great stylists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is essay discussed how he formed a tragic philosophy of life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how can he reflect this kind of philosophy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相似文献   

12.
《鹪鹩赋》体现了张华全身远害的哲学思想,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哲学思想贯穿始终。自他入晋以后,儒家积极处世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后半生的主导思想。他被卷入王室成员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最终导致了夷灭三族的悲剧命运。从张华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处世哲学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提倡以艺术的方式优游人生,他的人生哲学沾染着浓厚的闲适享乐的色彩。看似以闲适享乐为主调的林氏的快乐人生哲学,其实是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的:它以浓淡适宜的关于人生的悲剧意识为其人生画面的底色;用智者独具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来乐处人生;对人生的目的不作漂渺的幻梦或形而上的追问,而以生活本身为人生之目的;闲适享乐地优游人生是他艺术地应对人生的方式,是其人生哲学最显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偶然性与必然性是作家不可回避的哲学命题。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解读,结合鲁迅的创作态度,对这一命题予以揭示。笔者认为,在鲁迅的作品中,偶然性表现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对峙中产生的危机感;必然性更多体现于小人物的艰难生存与死亡结局上。正是因为个人经历坎坷和对社会认识的独到,使鲁迅与同时代作家有着不一样的写作高度。  相似文献   

15.
生存、死亡、复活以及“提前埋葬”,一直是爱伦·坡怪诞小说高度关注的主题。在这些文本中,生存和死亡都被描述得极为痛苦、恐怖。由此可以发现坡与叔本华的联系。坡对叔本华的“意志理论”或许存在某种误读,但是他的许多作品都充分体现出与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悲剧理念的契合和感悟,从而深刻地展示了个体生命的生存困惑与焦虑,具有令人心悸的悲剧效应。  相似文献   

16.
试谈李煜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亡国前他因为天赋的敏感和深思已形成了悲剧意识,亡国后的遭遇则是悲剧意识在他自己生活中的证照。他这种悲剧意识与他的天赋、早期遭遇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悲剧人物性格中的执着精神贯穿一生,他甘冒自然生命被毁灭之险去追求自身超越价值,并在与异己力量的斗争中始终坚持自我,在受难与抗争中展示出超凡的生命力,直至生命被毁灭亦不改初衷,悲剧人物的生命超越价值最终得到高度升华。悲剧人物强烈的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执着在自我涉及的双重悖反的悲剧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生于社会动荡新旧交错的清末民初,青年时期由于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影响,加之自己的忧郁天性,缔结而成的悲情意识便自然地在他的诗词中有所流露.在《人间词》中表现了他对“人间”与“梦”的纠结,并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悲情意识.王国维是悲观诗人,他执着于现实,欲有所解脱却终不能解脱,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悲情意识便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间词》中.  相似文献   

19.
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一个最大焦虑便是死亡。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丁尼生将这种焦虑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诗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怀疑与信仰的深邃思考,使其大部分诗作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奠定了他诗歌的悲情基调,信仰危机及死亡意象构成了丁尼生诗中的主要悲情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