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多年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也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阅读教学应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况。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理解,自致其知。  相似文献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显然,在初中阶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深切感受、记忆、化解语文知识的媒介,一切的阅读创新也只能始于学生投入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予以引导,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投入感情进行阅  相似文献   

3.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不同文化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课程标准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注重过程的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往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教育前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心心相印的真教育”?一、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追求真感受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相似文献   

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从感知性认读入手,经由理解性阅读而达到评判性鉴赏,并做延展性的巩固,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具备认读、阅读、鉴赏、延展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大量新课文,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气,又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阐述了阅读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多重功能,也相应的要求教师把阅读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出文章独特的意旨,感情和韵味,读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时代的“个性”,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积淀,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个性与个性的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新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彰显出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和张扬学生个性,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阅读是理解文本材料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育,使语文教学呈现鲜明的工具性特征,与当前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课程目标相去甚远。因此,转变现行语文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是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正因为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个体,阅读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的教学要求,全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注重情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可见,语感教学已引起大家的重视。什么是语感?《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  相似文献   

12.
耿玉荣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46+153-146,153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文本可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行为,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不能通过讲解、灌输获得。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有所领悟,鼓励学生多元感悟文本。一、以读为本,整体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从读书开始,多读才能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可见积累的重要性。那么,何谓积累呢?积累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背诵、默写,它还包括对方法的积累、对想象的积累、对感觉的积累、对体验的积累、对情感的积累等等。积累是一个量,当这个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会影响到“质”!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一要求体现了对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体现了对背诵文言文的重视。可是实际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文言文,关键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对讲不透的知识就直接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新课程除此之外还提倡作文教学要“做中学”、“读中学”、“讨论中学”。仅就“读中学”来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学生阅读有课内外之分,但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从阅读课入手,重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的“言说”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践行”中形成的。长期以来,语文课偏重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分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形成“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积习。语文教学的“所欲”是教学生能读会写,我  相似文献   

17.
陆晓莉 《阅读》2014,(44):5-6
<正>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把握自己的学习,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它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有清晰而明确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  相似文献   

18.
第一 ,重“感受”。感受是感官受到刺激后的心理反应 ,它与观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时我们说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 ,也正因为学生忽视了在阅读基础上对情感的领悟。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就要使学生养成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了思考 ,才有感受 ,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了情感输入 ,文章就可以做到各具情态 ,而不是生搬硬套了。笔者曾将课本中的一些名篇当作范文来指导学生作文 ,把涉及家国、故园、亲情、友谊、爱情等的文章归类后 ,再让学生多读多感受多借鉴 ,去找与范…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本文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 ,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的养成上 ,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文学素养”。要做到这一点 ,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 ,必须坚持“阅读经典名著 ,才能提高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