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景岭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240-246
在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中引入"经济风险"这一概念,来表征产业转移福利效应的不确定性,建立经济福利风险和社会福利风险分析统一框架,运用改进后的TOPSIS决策模型和2010年我国省级层面数据,评估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相关地区的经济风险水平,发现我国各地区经济风险水平总体偏高,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发达地区以经济福利风险为主,欠发达地区经济福利风险和社会福利风险中的环境污染风险都很突出。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显著.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把握比较优势,以积极的姿态策应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加快自身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地区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正处于产业转移加速的阶段,龙游县作为浙江省内的次发达地区,必须把握好这次发展的机遇.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秽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借鉴产业聚集指数,本文建立了科技人才聚集空间结构系数来反映科技人才聚集的变化态势。并据此应用DEA-Tobit两步法,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国科技人才聚集的区域演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强度与科技人才聚集均衡度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科技人才聚集规模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主要因为当前的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效率不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过度聚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相似文献   

5.
赵志耘  吕冰洋 《中国软科学》2007,80(12):152-16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资本出现反向流动,针对这种事实,本文对各省资本相对供给程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区域间资本生产率差异拉大,从而使得发达地区对资本的需求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整体经济尚处于资本稀缺的时期,各地区资本相对供给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即发达地区资本相对供给程度反而低于欠发达地区。这样,通过改善欠发达地区市场条件来缩小地区差距,可能比直接增加欠发达地区资金供给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各地区的自主创新、省际之间的技术溢出以及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造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最为明显.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投入拉动;一个地区对R&D的投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显著影响与其地理位置邻近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且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欠发达区域经济崛起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本文从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转移动力、转移战略和路径以及转移效应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进行了综述。总体上,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研究趋于成熟,在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理机制、准入门槛,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均有较多的研究。未来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可将触角伸入企业或消费者群等微观层面,以及产业转移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联动效应等中观层次。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我国省级数据,从区域经济的特征差异着手,建立经济特征指标体系,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进行动态回归分析,讨论知识产权保护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引导及均衡关系。研究表明在我国发达地区专利保护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在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会抑制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区域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且在欠发达地区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区域人口分布效应、区域经济发达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抑制用水量上升的影响因素,但是技术进步更加显著。产业结构效应在各省份第一产业内部影响最大,而技术进步效应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是用水量上升的主要推动力,中部最显著;人口规模扩大促进了用水量上升,但是影响较小,而人口分布(流动)变化促进中国用水量上升比较显著。另外,区域经济份额相对变动对用水量的下降起到正向作用,但是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份额提高促进了用水量上升。因此,各省份需要加强节水技术创新,更加重视农业节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耗水强度大的农业向耗水强度小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口效应、区域人口分布效应、区域经济发达效应、区域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技术进步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抑制用水量上升的影响因素,但是技术进步更加显著。产业结构效应在各省份第一产业内部影响最大,而技术进步效应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增长是用水量上升的主要推动力,中部最显著;人口规模扩大促进了用水量上升,但是影响较小,而人口分布(流动)变化促进中国用水量上升比较显著。另外,区域经济份额相对变动对用水量的下降起到正向作用,但是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份额提高促进了用水量上升。因此,各省份需要加强节水技术创新,更加重视农业节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由耗水强度大的农业向耗水强度小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东部发达地区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等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我国中部欠发达区域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湖北省蕲春县产业转移为例,分析欠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激励效应,并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6年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截面数据,运用非线性加权综合法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四个方面对各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该年度各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情况,以期为提高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高者基本集中于东部地区,而较低者基本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的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高,而甘肃、贵州和黑龙江等地区较低,反映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且一般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也较强。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江苏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分析江苏省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融产业集聚是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促进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了以人才知识流动、产学研合作、区域间贸易和投资以及企业家创业创新为主要方式的空间知识溢出。本文基于金融资源和金融规模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其主要区域2001年-2013年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经济发达区域的金融集聚效应明显,经济欠发达区域虽然总体金融集聚效应不明显但在逐年增强。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呈现出集聚加强、集聚平稳和集聚减弱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全球金融资源加速向中国集聚的加入WTO组织开放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阶段、金融资源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阶段和金融资源市场化争夺阶段。实证同时发现北京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促进了金融资源在本地的集聚而且对周边省份金融产业集聚也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专利权转移的中国区域技术流动网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使用来自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的专利权转移数据构建中国技术流动网络,并对其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技术流动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间,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间也存在较频繁的技术流动,而欠发达地区间的技术流动则较为罕见。文章中使用负二项分布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对我国技术流动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对于区域技术流动的贡献大于研发物质资本投入,这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流动相较于物质资本更加迅速和简单,从而促进了区域技术流动;技术更可能从研发资源密集的地区,譬如北京、上海等,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譬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从海外引进较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数据库,对2002-2008年我国企业跨区域并购的情况进行了归集整理,并分析了其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跨区域并购,我国的资源型产业存在向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加工型企业存在向配套措施完善的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迹象。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各区域跨区域并购的净数量和净金额与区域内对应产业的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跨区域并购具有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税收转移大致呈现出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特征。其原因是:企业汇总纳税、总部经济、省际贸易、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税制设计不尽合理、区域间税收竞争、税收政策区域差异、集团公司转让定价、隐形的税收转移、内外资企业迁移。税收与税源的背离,会减少地方财力,加剧地区差距,降低经济效率,不利于保护资源和改善投资环境,影响政府形象与科学决策。对此,要树立科学税收观,建立与完善税收分配体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2011年—2019年的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建立线性面板回归模型寻找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结合运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对于发达地区来说,金融...  相似文献   

19.
丁绪辉  常婷 《资源科学》2022,44(6):1212-1223
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社会公众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公众监督已成为弥补固有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有效手段;国内大循环下区际产业转移更加活跃与频繁,如何引导公众监督、如何有效抑制污染产业区际转移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课题。本文从防范污染产业区际转移的视角出发,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测度中国省级层面污染产业转移规模,构建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模型检验公众监督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抑制污染产业区际转移,并与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型等传统环境政策工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人大政协环境提案与公众环境问题投诉两种形式的公众监督,均可直接有效抑制污染产业区际转移。②公众监督提升了命令控制型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效果,在提升综合环境规制效能方面,公众环境问题投诉的作用效果是人大政协环境提案的4倍,两种类型公众监督之间还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③两种类型公众监督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均能显著抑制污染产业转移,公众环境问题投诉在欠发达地区效果更显著,并且其抑制效应是人大政协环境提案的2倍。鉴于此,应积极发挥社会公众环境监督作用,畅通公众监督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渠道,强化地方政府产业承接转移与环境治理的问责机制,规避地方政府间“逐底竞争”,同时构建环境多元治理体系,合理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西方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析;然后以“新古典模型”为基础,探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并结合欠发达区域实际,对沿海发达省份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选择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各要素选择的合理性;最后,探讨沿海发达省份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研究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