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朴初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韵文涉及大量的佛教题材和佛家情怀,主要表现为:弘法利生,促进世界和平;慈悲为怀,乞愿众生离苦得乐;明心见性,表达微妙的禅宗智慧。研习赵朴初的韵文有利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益于世道人心。  相似文献   

2.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靠争取得来”,实现和平的前提与根本途径是净化人类,而净化人类的“方便”就是慈忍。“慈忍”,作为一种智慧,其立论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是佛教哲学智慧与儒家智慧的圆成;作为一种净化外在生存环境的“方便”,它强调“以人间为依业,慈济为方便”,是出世与入世的圆融;作为个人修养的根本手段,它强调“以智育德,以忍养情”,是戒、定、慧的合一。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一种深沉而富有智慧的文化,它告诉人们,一切具体事物都是缘起的,都是有条件有原因的,因此,一切具体事物都是可以改变的,一切境况都不可能常在。只有自利利他的道路才能给人生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宁。自利就是摄律仪,摄善法;利他就是以三种布施广利有情。在这些方面,赵朴初以其一生的行持,给我们做了一个优秀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王斯一  王致兵 《教师》2011,(22):126-127
一千多年前,三亚南山与鉴真结下了佛教因缘。一千多年后,赵朴初先生将这种佛教因缘细心培植,终于开花结果。三亚南山佛教文化,体现了赵朴初先生"佛教是文化""人间佛教"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西方生态学(ecology)思想人类中心主义在20世纪以后逐步转入深层生态学物我平等的思想当中,这恰好深深契合了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慈悲平等的思想。论文主要重点讨论佛教生态观的合理性的问题,包括六道轮回观,慈悲平等观,因果论,缘起论以及佛教生态观的具体实践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20年前,赵朴初先生与季羡林先生连袂发起编辑出版《佛教画藏》,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巨大美术出版工程。赵朴初先生为《佛教画藏》写了总序言。这是一篇义理深邃、内容丰富的重要文章,它深入浅出地论述佛教义理与佛教艺术的辩证关系,提出许多精到的见解,是佛教文化研究的纲领性、指南性文献。文章对《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试作解读,同时结合佛教研究、特别是新疆佛教艺术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作辨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贯穿于整个佛教教义之中。慈悲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的菩萨精神,其理论基础是缘起论。慈悲精神在佛教上的践行主要体现在布施和戒杀上。慈悲精神的现代意义是:有助于提升道德境界,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自利利他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本文试从佛教的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来简单介绍此精髓,并试着论述重提此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佛法久住,离不开居士的护法。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复兴,居士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出生在皖江流域的杨文会与赵朴初,凭借着他们强大的愿与力,前者开启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后者则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领导佛教界实现着中国佛教复兴之梦。可以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佛教,启于杨而成于赵。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人生关怀在理论根基、核心原则等方面表现出独特性。深入研究和把握佛教人生关怀的特质——缘起论的哲学根基和慈悲平等、净心净土的关怀维度等——方有可能直面现实境遇,以实现其价值的真正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佛教与墨家思想是不同时代的思想,但仔细分析则会发现二者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尤其在平等思想上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更是突出.墨家的兼爱与佛教的慈悲表现出平等的爱,在成贤、成佛上表现出平等的意识,在人格意识上也有平等的一致性.当然,二者也有诸多的差异存在,毕竟它们是现实与虚幻的对立,这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佛教初传、筚路蓝缕,历经汉魏六朝,立足华土,于盛唐之际烜赫一时。在与中国传统化的撞击和融会中,不断丰富着中华化。唐代学是中国古化中的一朵奇葩,因而,佛教对于唐代学的影响尤为突出,浅而论之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佛典学形成、唐诗禅化和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往往渗透出禅意、禅趣,以诗悟禅,以禅证诗,将流连山水,睹物忘返之乐与恬淡充盈,顿悟成佛之趣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创作出了为数众多的佛教诗,开创了初盛唐时期禅理与诗歌相结合,互为阐发的传统,以诗喻佛,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以禅证诗,立意深远,品味隽永。  相似文献   

16.
生活禅,不唱高调,贴近生活,把握当下,深蕴着大乘佛教思想,体现出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彰显了“觉悟”与“奉献”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富有开放、宽容、求真、灵动的风格,契合当代的现实需要,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显示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具有时代特点,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相似文献   

17.
五代诗僧贯休的诗,既有从儒家现实思想出发,揭露社会黑暗,同情关爱百姓,表现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使素以冲淡平和为本的僧诗得以充实的一面;同时也有将释家的“慈悲”融入儒家的“仁爱”,超越儒家现实思想的某些局限,及其将佛教哲学思想用运到对生命本体的感悟上,表现了对人生具体形式超越升华的一面。这是隋唐以来佛教中国化,将儒、道、释融合一体在五代僧诗中的体现,也是祖师禅思想影响在五代僧诗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慈悲利他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印度古代佛教中的这一思想准确的反映了佛教信徒对社会及他人的看法。“利他”的思想是在大乘佛教中提出来的。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上。慈悲利他思想对于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大同书》深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清末的学术背景以及康有为早年求学的经历,使佛学在其思想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于世间"苦"的描写,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体现出佛教在作者思想中的痕迹。深入把握佛学在康有为"大同"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国近代政治思潮的流变以及认识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