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单于伊稚斜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军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休屠二王恐,谋降汉。与汉共谋既定,休屠王却悔而不降,浑邪王杀休屠王而兼并其众。霍去病迎降大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众相望,忽闻浑邪王部下颇有疑汉军掩杀而逃跑者,霍去病轻骑驰见浑邪王,坚其降汉决心,促使其果断平乱。之后,浑邪王遂率四万余众降汉,河西之地由此纳入汉朝版图。浑邪王降汉之事,《史记·匈奴列传》等篇皆有所载。班固亦取《史记》之说,在《汉书·武帝纪》等诸多篇章中亦屡屡载之。确知浑邪、休屠王降汉,是匈奴单于逼出来的,不是汉朝迫降的。但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将票骑将军于元狩二年春夏两次"击破匈奴右地",同当年秋"降浑邪、休屠王"二事笼统混言,给后世造成"票骑将军迫降浑邪王"的误解,又在《汉书·地理志后叙》说:"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给后世造成"汉朝武力夺得河西之地"的误解;本属匈奴内部矛盾,而无端改换为汉匈矛盾,显然都是错误的,亟应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2.
郑小红 《成才之路》2009,(28):33-33
在新课改中,我阅读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文章,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求真求实,力图把真实的历史教给学生。如古代天文学相关知识,作为教师。本来相关的知识储备仅有唐代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和意义当中有关的地圆学说表面知识。我不断地查找资料.知道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从汉代以来.就有“盖天说”与“浑天说”之争,盖天说认为天地是两个平行的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相距8万里;浑天说认为天是个圆球.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  相似文献   

3.
汉朝文学家徐干说:"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意思是说,君子要像日月天地一样不停地转动运行,坚持不懈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汉"(繁体为"漢")得自强盛的汉朝,因汉朝而有了汉民族之称。而汉朝的"汉"则来自刘邦未夺取天下前,被封为"漢王"。漢王之"漢"来自秦岭、巴水之间的汉水。汉水之"漢"则来自这条河流的季节性暴涨。"漢"字从水(?)声,"水"表示河流,"(?)"则是从一个从黄从火的会意字,表示女人生孩子时羊水的破裂。  相似文献   

5.
<正>在阿拉伯数字中,"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素问·三部九侯论》中也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意思是:天地自然之数,开始于一,而结束于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常以数字"九"极言其多其重。如称天之高为九天,天空的最高处为九霄;地之  相似文献   

6.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7.
在《诗经》中,"皇天"、"旻天"、"苍天"基本上是神格义,"昊天"兼具神格义和自然义。"上天"的神格义开始弱化,有哲学化倾向,同时自然空间化;"上天"与日月之光紧密关联,且与"下土"相对。"天"、"土"相对可以被看作是"天地"观念的早期形态。《小雅·正月》出现"天高"、"地厚"用语,这表明明确的天地观念已经形成,它应是春秋时期的观念。由绝对意义上的至上神之天,到相对意义上的天地观念的形成,是早期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突破,其思想意义正可谓"开天辟地"。  相似文献   

8.
《课外阅读》2011,(14):47
人人之修养应:如山之稳重,如山之包容,如山之崇高,如山之坚忍。人之美德应:如水之流通,如水之清澄,如水之深邃,如水之广阔。人的志向应:如天之高远,如天之明彻,如天之无涯,如天之曙色。人的器局应:如地之厚重,如地之妙用,如地之沉雄,如地之和众。悟通八然忙时井然,闲时自然;顺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坦然,失之怡然;捧则淡然,贬则泰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相似文献   

9.
另一个自己     
<正>有光就有暗,有高就有低,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正如中国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也。"可见"阴阳"很早就是天地运作的规律与模式。而"人"作为这天地最杰出的产物,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阴阳"的规律。人们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与性格: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生来懦弱,有的人向来大胆。在很多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抒怀的情结。天地者,不过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天地间,人类显得渺小与无助。面对天,永远可望而不可即;面对地,永远到不了边界。而高处,似乎就成了勾连天地唯一的桥梁。登上高处,感受到天地的广阔,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个体的情绪也被无限放大——积极的更积极,心胸为之开阔,消极的更消极,心境感之孤独。  相似文献   

11.
提要:我国上古时代汉文化的宇宙观主要是盖天说,而不是浑天说。浑天说的宇宙观是由汉武帝时代的四川阆中人落下闳传入的,是来自氐羌民族的宇宙观。浑天说传入汉民族之后,被学者们广泛认为要优于传统的盖天说。浑天说与古印度文化可能有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张衡受《太玄经》思想的启蒙,对于自然、宇宙、天文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明确提出了“浑天”学说,其中用“道根、道干、道实”来论述宇宙的起源、发展,“阙中惟虚,阙外惟无”称谓“溟滓”,用道根来概括;第二阶段各种不同物质性元气不断运转,混沌不分,称谓“庞鸿”,用道干来概括;又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团元气清浊分离,天形成于外,地形成于里,天地构合精气,生育万物,称谓“太元”,用道实来概括。道家哲学关于宇宙的起源的论述是张衡天文学著作《灵宪》的主导思想。同时,道家哲学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尖锐透辟的“人情之察”,不计名利的价值取向,在张衡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秽累而漂轻。”“谅天道之微昧,追渔夫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乎长辞”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精神风骨。  相似文献   

13.
天地之滨,大江之演,日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相似文献   

14.
高山流水     
山是造化所钟的神秀,水是阴阳所集的灵气。山任凭风吹雨打巍然不动,沉稳屹立在天地之间;水成霜化雨,如海之汪洋浩瀚,如尘埃之轻灵微小,灵动万变。山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坚固与沉稳,水叮冬地诉说着它的变幻与灵动。然而,山仅是威仪凝固的山,水就是灵性飘逸的水吗?  相似文献   

15.
永和时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山水园林的发展使诗文中山水描写成份明显增加.由于玄学的影响,此时的山水描写多用浑融之象体现"道"的境界,但也有少数诗文开始尝试对山水的具象描摹.这一转化预示了山水诗发展的前肇.  相似文献   

16.
<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来庄子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他在《庄子》中借孔子之口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把它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现在看来,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向往的一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状态。从思想和理想的角度说,天人合一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指出  相似文献   

17.
总是喜欢追寻浪漫,总是觉得浪漫该是自己的归宿,时光如水,我沐浴着浪漫飘向生活的远方,浪漫教会我热爱人生。有人说,酒是有灵魂的水。初听到这句话,有如惊艳,可我仍钟情于茶。水本来就是天地中至纯至美之物,茶又继承了水那份清澈、轻盈、恬静、灵黠……而更添了些许古典的气息。我不常喝茶,却爱看茶,看厚实的小茶杯中,一抹琥珀色的宁静,上面是灵巧流动的白雾,看它们懒洋洋地飘逸,幻化成各种形状,时若浮云,时若蛟龙,时若轻鹤,时而又如仙人飘逸超然的衣角,我便在这雾气中眩晕,但意识却渐渐清晰,随着白气在空气中升腾……是浪漫,让我的灵魂受洗…  相似文献   

18.
水的学问     
我坐在公共汽车里,车外正下着雨。透过车窗看外面的世界,雾蒙蒙的。细看,窗玻璃上不均匀地分布着小水珠,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完整如清泉流下,或破碎如少女泪滴。不断有小水珠从车窗上方"哧溜"地往下滑,曲折着,与其他水珠相融汇.然后改变了形状,就这样循环着,最后,消失不见。这令我不由想起一个词组:水的形状。人们说"年华似水",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转瞬即逝。而"女人似水"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女子就如同那水的形状一般,多样且多变。  相似文献   

19.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又说:"无为即自然。"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同样庄子也认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一个人做到无为,也就达到了无不为。  相似文献   

20.
阳光与阴影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天地一片混沌,盘古一斧劈开天地,诞生了日月,世界便有了光。有了光,自然也就有了影,自此,黑白便开始分明。阳光与阴影是一对相生又相克的矛盾体。阳光热烈、明亮、通透地洒下来,于是阴影展现出羞愧的轮廓。阴影怯懦、森然、鬼祟地藏在物体背后,巧妙地避开阳光的审视与灼烧。阳光与阴影的界线明晰而深刻。很多时候,选择阳光还是阴影,会成为人生重要的课题。选择站在阳光下,便选择了顶天立地的姿态,更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当与承受。"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