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史稿》志四十三有云:“茶陵州繁,难。洙水自酃入,亦日茶陵江,西北流,右纳洮水,北过州治东,茶水自东北来注,又西北入攸。”茶陵自古繁华,洙水清澈迂回,泽被两岸。段洙毅的祖籍在湖南茶陵,他的名字中也因此得一“洙”字。  相似文献   

2.
严中丞枉驾见过地分南北任浮萍《集注》引洙曰:“谓长安有南杜北杜也。”又引赵曰:“公自言也。自蜀望长安,则长安为北,而蜀为南也。”傅卿引赵说而以洙解为非。金圣叹亦谓:“长安在北蜀在南”,但以“(严)武奉命镇蜀,自北而南,召还,自南而北;及再镇蜀,又自北而南,一任君命,如浮萍然,略不自主,故曰‘任浮萍’也。前解直言过访之由,由于严公之再镇。于是换笔从自身上作转。”而《详注》引赵曰:“公自注云:‘严自东川除西川,敕令都节制。’则是未合为一道时,故称为中丞。当是宝应元年权令两川都节制时作。若广德二年,武再尹成都时,公已入幕府,不应有张翰、管宁之  相似文献   

3.
甲骨卜辞“入自”“入自日”“入自夕”数见,常由虚字“叀”和“于”引导。此结构中“入”为进入之义,指进入某段时间;“自”相当于“于”。“入自”“入自日”“入自夕”为动词结构充当时间指称。“入自日”指太阳升起的时间段;“入自夕”指太阳落山、进入夜晚的时间段;“入自”为二者的统称,具体所指则应据前后卜辞而定。  相似文献   

4.
洙哲明天就要上小学五年级了。“洙哲呀,弟弟妹妹醒来,你们一块儿吃饭吧,白天别贪玩,做好功课看好弟弟妹妹。你是咱家的顶梁柱啊,知道了吧?”妈妈要到房东奶奶介绍的餐馆打工。“是,妈妈你放心去吧。按时回来呀。”看着恭顺的孩子,妈妈若有所思地侧着头:“你去汉城没几天,比以前更懂事了。”“是和叔叔许的诺。”洙哲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5.
论题:茶陵派研究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论文以成化、弘治年间的茶陵派为研究对象。明代台阁体文学发展到正统年间,渐趋式微,当时文坛不少作家对其文风进行了批驳和纠正。以李东阳为宗主的茶陵派在此文学思潮中脱颖而出,其创作和理论引导文学时尚,盛行一时。茶陵派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衔接“台阁体”和“前七子”的过渡流派,担纲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对台阁体“啴缓冗沓”诗风纠偏起衰的同时,又为“前七子”的复古理论奠定了基础,扮演了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王鑫与老湘军杨齐福认王鑫,原名开作,字家宾.又字璞山,湖南湘乡人。甘四岁中秀才,入泮后受业于罗泽南门下,深受罗泽南器重.“日夜与讲明善复性,修己治人之道。”①接受了浓厚的封建伦理思想熏陶。他早年在地方事务活动中十分活跃.曾在家乡制订“洙津区乡约”十条...  相似文献   

7.
谢铎年谱     
对明成化、弘治年间著名教育家、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谢铎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逐年考订,如实记录了其三次出仕、三次辞官回乡的始末,并比对了与其生平有关的时代背景,可为研究谢铎及“茶陵诗派”提供基础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盗泉”一语,最早见于《尸子》(战国尸佼著)一书,据该书的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来《水经·洙水注》(郦道元著)亦记载:“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也。”特别是《后汉书·列女传》(范晔著)中的《乐羊子妻》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因被选入初中教材更是尽人皆知。因为“盗  相似文献   

9.
我国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白鹿洞、岳麓等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办学方针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均可资借鉴。在孔子故乡曲阜有四大书院。据孔府档案,衍圣公府(孔府)所属的书院多达二十几个。这些书院与别处的书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它独自的特点。对它们进行一些考察,有助于对书院制度的进一步了解。孔府书院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依照“圣迹”,到处设置。《孔府档案》目录所载(附目录),直接为孔府管辖的书院达二十四所之多,它们分布于五省十九个州县。这些书院,皆与孔子、孟子有关。例如:洙泗书院:又称洙泗讲学书院,位于今曲阜城北偏东四公里处。其南为流经古鲁城北的洙水,北  相似文献   

10.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茶陵人。明成化、弘治年间文学家,“茶陵诗派”盟主。其论诗专著《麓堂诗话》颇为后人推重。清鲍廷博《跋》云:“诗话一编,折衷议论,俱从阅历甘苦中来,非徒游掠光影娱弄墨而己。”除《诗话》外,李东阳诗文中亦有不少论诗意见。参照上面所述,我们大体可以窥见其论诗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12.
地处南岳衡山之东、洙水河畔的衡东县,是罗荣桓元帅的故乡,也是有名的剪纸之乡、皮影之乡、龙舟之乡和土菜之乡。  相似文献   

13.
清苑县温仁镇中学是河北省确定的“燎原”示范学校之一。自1988年到现在,他们坚持“引科技之水,经学校之渠,入农民之田”的指导思想,通过普教、职教、成教一体化的形式,把科学技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商品”,辐射千家万户,为落实科教兴农的伟大战略方针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4.
"马日事变"后,茶陵籍革命者积极筹建游击队。1927年8月,茶陵游击队正式成立。活跃边界的茶陵游击队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1930年10月,茶陵游击队并入到湘东独立师,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15.
一、谢槟其人谢槟,字公翼,生卒年月不详,以史料判断,应出生于明万历朝后期,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六六个时期。谢槟自称为洄浀人,谓“其先居郾之洄浀”。洄浀,赵应式《郾城县三河五沟诸水入汝河记》载,“沙河、澧河、溏河三水泛溢,则东入饮马沟,汇为洄浀河,入沱沟、粉沟、红沟,潴于塔桥坡入滚水沟、石界沟而达于西平之洪河,自洪而入汝河,则入淮而东矣。”1这是明嘉靖年间洄浀河的方位和大致流向。清代志书记,“洄浀河,俗名干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洞庭湖“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其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程度、风险评价以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四水”入湖沉积物中,Bi、Cd、Pb、Zn、Cu、Mn等重金属含量变化大,Cr、Co、Ni、Mo、V、Tl等重金属在“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相差不大.富集因子表明湘江入湖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种类多,富集程度强,其次是澧水.地累积指数评价显示,湘江入湖沉积物中,Bi、Cd为重度污染,Pb、Zn、Cu、Mn为偏中度污染,Cr、Co、Ni、Tl为轻度污染.资江入湖沉积物中,Bi、Cd为偏中度污染,Pb、Zn、Cu、Mn、Cr、Co、Ni、Tl为轻度污染.沅江入湖沉积物中,Cd为偏中度污染,Bi、Cr、Mn、Ni、Cu、Pb为轻度污染.澧水入湖沉积物中,Cd、Bi、Cr、Mn、Co、Ni、Cu、Pb等重金属为轻度污染.污染负荷指数评价显示“四水”入湖河床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是:湘江>资江>澧水>沅江.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在“四水”入湖沉积物中的生态风险危害最大.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Bi、Pb、...  相似文献   

17.
“甘谷”县名的深层文化意蕴──兼考旧县址之位置范三畏今甘肃甘谷县自秦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冀戎而“初县之”以来。直到北朝的北魏始一度改名,不久又仍“冀”“冀城”之称。据《水经注》来看,是因近城处有冀水出朱圉山北流入渭之故(冀水详后)。从唐高祖...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水     
《招生考试通讯》2009,(2):45-45
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向智者请教。智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入又说:“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地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沙土不见了。  相似文献   

19.
隋开通济渠的流经路线,古代文献记载不一,近代一些国内外的著述争论颇大。分歧最大的是商丘以下一段的真正流向。一说先在徐州会泗水,至淮阴入淮;另一说,由商丘东南行取直路(取道薪水或假道涣水)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洒县到古泗州直接入淮;再一说,隋场帝开运河有南北二道,汁水有南北二渠,北道由汴、泗会合入淮,南道由商丘东南行,走薪水故道入淮;隋开通济渠应系指北路。笔者认为,通济渠是由汴水故道东流经商丘,至徐州会泗水,向东南流入淮水。《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场帝即位……始建东都。……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於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隋书·炀帝本纪上》又说:“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在洛阳)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通于淮。”  相似文献   

20.
山水自关人意,人自钟情山水。中国人对于山水似乎情有独钟。许多成语“山青水秀”、“山高水长”、“山重水复”、“险山奇水”、“残山剩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是静止的书,水是流动的情。山水互补,山衬托着水使其端庄,水滋养着山使其丰满。山水是中国人的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