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评价存在的七大误区评价对象窄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标准呆板、评价目标过于量化、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独自"化等,并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高校课程建设的人本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各地高校置身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取得了可喜成果,但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人"的缺失。后现代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受此启发,我国当前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教学目的应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教学内容应从预设向生成转变,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应从教师权威向学生主体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学评价应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课程评价存在着以下七大误区:评价对象窄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标准呆板、评价目标过于量化、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独白”化等,对此从社会学的角度远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各自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高校课程建设的人本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各地高校置身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潮,取得了可喜成果,但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人"的缺失.后现代重视"人"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受此启发,我国当前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教学目的应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教学内容应从预设向生成转变,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应从教师权威向学生主体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学评价应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当前课程评价的误区及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评价存在的七大误区:评价对象窄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标准呆板、评价目标过于量化、过分注重总结性评价以及评价过程中的“独白”化等,并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法、解释等要素,是素质教育课程与教育评价模式的基本要素。一、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二、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三、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从“重产出”转向“重效率”;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时空观要从“课程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五、课程…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营销体系逐渐失灵,沿用传统营销思维的营销教育亟需转型。基于"营销3.0"理论,高职新营销教育模式应实现五个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营销理论传授者向学习者、实践者、引导者转变;沟通形态,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课程建设,从单一知识技术课程向融合化课程转变;教学氛围,由权威导向向非正式、温暖转变;激励机制:由外部激励向人文精神营销转变。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五个转变得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由"教什么"向"学生获得什么"转变;教学设计从立足"教"向立足"学"转变;教学实施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教学效果从关注"外在变化"向关注"内在发展"转变;教学评价从"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职教育既坚持"大力发展",又着力"提高质量",在规模扩展和内涵提升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呈现出七大转变: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特变,办学模式由单一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相似文献   

10.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提供反馈,调整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从评价主体综合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和评价标准数量化四个方面建构形成性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促进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正在经历从"以体健身"向"以体育人"的转变、从"单一技术教学"向"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转变、从"单一情境教学"向"多种情境教学"的转变、从"单一课程评价"向"多元课程评价"的转变.基于此,可以通过采用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建构一体化课程模式、加强教师课程研修等策略来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肖小燕 《考试周刊》2008,(53):219-219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面对的五个转变,即"由权威传授向平等探讨转变"、"在教学理念下,由传统灌输向学研并举转变"、"在教学主体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在教学模式上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当前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但还远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后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实践的观点展开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怀疑精神。受此启发,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教学目的应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学内容应从预设向生成转变,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应从教师权威向学生主体转变,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学评价应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很强,要求学生转变写作思维方式;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多写多改;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多丰富职业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设计思路,要从写作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向写作应用文的思维方式转变,从注重讲述向注重讲练评改结合转变,从单一学习应用文写作知识向与丰富职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结合转变。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要把握好三个重点,即积极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写作实践能力和情境设计实施、在线课程设计制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然而,作为高职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改革却明显滞后.现行"知识本位"的总结性考试和以闭卷形式为主的考试,严重地背离了以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要求,掣肘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为此,对<建筑工程预决算>课程的考核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施了强化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参与主体"单一化"特点和体系构成"边缘化"现象三个方面的偏离。需要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功利化的外在价值向注重学生发展、激发学生自身双创意识的内在价值转变;在参与主体上,从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向构建多元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转变;在体系构成上从"游离""分散"的要素状态向"整合""系统"的体系转变。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平台建设和持续改进机制四个环节进行系统改进,探寻适切路径。  相似文献   

17.
罗霞 《中国德育》2008,(7):54-55
新一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注重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填鸭式教学向引导探究式教学转变,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新教材秉承这一理念,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构建课程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课程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此,可通过构建课程标准评价、科学认识教学过程评价、丰富学业评价内涵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内容,要构建结果考核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性评价、单一指标评价与综合指标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开放评价"三个结合"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立体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能力本位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评价标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应以语言学、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贯彻"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并应遵循教材评价标准的三个向度:语言材料向度、形式向度、价值向度,推动教学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相似文献   

20.
现代美术发展呈多样化趋势,它要求我们的素描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模式,不仅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发挥素描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改革我国现阶段素描教学,应当实行三个转变:从注重模仿能力的训练向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转变;从注重技能训练向注重艺术表现转变;从单一写实的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