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受各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信仰面临着许多冲击,加强高职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要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者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科研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产学研"教育时,忽视了科研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上应用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高职科研工作水平的相应对策,以期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科研体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产学研"教育时,忽视了科研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上应用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高职科研工作水平的相应对策,以期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风气影响下,逐步加大了对"创业教育"的投入,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基础功能,即"职业能力培养"。从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与创业人才需求来看,"职业能力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创业教育"只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创新的亮点。研究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和其他本科类院校具有较大的不同点,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训教育,利用"双轨、双控"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文章主要分析高职院校的"双轨、双控"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永强 《教书育人》2012,(21):32-34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定位在"技术型"或"技能型"的单一目标上,而应该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素质教育。[1]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因而,素质教育作为体现现代教育发展方向和要求的教育理念,理应统摄高职院校整个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学生认识水平,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应统一部署,灵活安排,整体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职院校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大思政"、"大平台"、"大教学"的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而提出思政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总是特别关注其特殊的职业技能,但从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他们的职业成就和人生价值,因此,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其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品质培养,使他们成为既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又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的合乎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原有高职教育的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自身定位不明确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实践模式的发展。企业与高职院校挂钩,各取所需,互利互赢,不失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的热切需求,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培养相关人才成了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理论问题。文章在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分解的基础上,以其内涵分析为依托,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1+1"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然而,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办出专业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一、办出特色专业高职教育应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与本科生不同,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办学方向、学生能力以及教学模式上有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走向的SWOT分析,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整合思路为,以培养银领、灰领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废除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国家标准类"规章制度,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调整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拓展高职院校的职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王玺 《华章》2009,(20)
目前,国内外形势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职生面临着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职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趋向等方面的极大考验.因此要大力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他们发挥优势,努力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软件教育属于高职院校的技术知识教育,但是在高职院校中,软件人才的质量尚未受到公众认可。软件人才在高职院校中的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分析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探讨改革、优化培养模式的策略,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成为绝对专业的、优质的培养软件人才的学府。  相似文献   

15.
柳心欢 《职教论坛》2012,(31):81-83
就"学历"而言,高职院校无法与以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的本科院校一争高低,但高职院校也有其独特的定位与优势,即"学力"培养。近几年来,国家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如何把握时机,加大"高学力"教育力度,为国家培养并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学力"技能型创新人才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以现代服务类专业为例,对"高学力"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44):8-9
高职教育应该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高职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来尽快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面临"互联网+教育"的挑战,论文分析了"互联网+教育"下,高职院校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和教育体制的变革策略,以期"互联网+教育"走进高职课程体系,更好地培养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高职院校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学校,但学院要办出质量和特色,关键在"育人",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工具加工,即"制器".实施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我院实施人文教育的情况,阐述了对高职院校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基于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应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符合国情、行情和校情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并对该教育体系的实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校企共育"是高职院校联合区域企业共同培养合作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与区域企业在达成人才共育理念共识基础上的对接性人才培养措施与手段。它既是高职院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区域企业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选择。"校企共育"需要以"人才供需联合体"和"共育性人才培养机制"为保障,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将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人才供需对接、人才能力对接和人才成长对接,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