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学科,重构大学——读《大学变革的逻辑》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学科建设绝不仅是学科自己的事情,绝不能只是学科自己建设自己,而必须统筹规划,以大学本身为平台,主动构建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合作共建。因为学科是大学的学科,学科建设当然要由整个大学来建设。只有将学科建设的逻辑融入到大学变革的逻辑当中才能  相似文献   

2.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0,(5):F0002-F0002
上篇以“学科组织化及其成长”为副题,从学科概念到学科组织化的提出、学科组织的构成与成长规律、学科组织的生态性与成长模式三个逻辑层次依次展开。通过对国家重点学科的调查与对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的访谈,运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与生态学的原理,探讨了新型的大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宣勇教授所著<大学变革的逻辑>一书的书评."学科组织"是该书针对大学组织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论证现实问题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笔者将该书的主要逻辑归纳为"学科组织理论",这一逻辑揭示了大学组织的一些本质属性.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看,该理论具有应然和理性选择的特点,却难以解释具有实然以及制度约束特征的大学组织现象,这是改进此理论可以考虑的方面.受该书的启发,笔者提出了研究大学组织变革的几条思路:大学是受外部制度环境影响明显的组织.大学组织活动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采取复杂的思维方式.大学组织的基层学术活动,要着重处理好知识的分工与整合之间的关系.大学组织嵌入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需要研究大学组织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国大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大学中,跨学科教育既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对知识、科技乃至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诉求.然而,跨学科教育对大学组织架构、学术群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必然给大学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中的跨学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从实践到认识,仍没摆脱学科的窠臼。从跨学科内涵来看,跨学科依然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受学科规训约制的学科范式,其独立概念体系尚未形成;从跨学科活动来看,跨学科活动建立于学科活动基础之上,单一学科活动也可以实现跨学科活动目标;从跨学科组织来看,学科组织仍然是主导形式。跨学科组织的构建不仅仅会冲击到传统大学的组织结构,而且也会影响跨学科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因此,大学中出现的跨学科从现象转为一种大学的发展模式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6.
7.
大学学科等级制度是学者、国家、大学、求学者等不同社会群体分别按照各自的价值标准建构、运作的结果。变革学科等级制度,需要从等级建构主体、等级标准、知识价值观、知识发展环境等多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性与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是人类知识生产和跨学科研究的主要阵地。伴随着学科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转型,社会出现了要求传统大学向跨学科大学转型的呼声。与传统大学相比,跨学科大学不仅在组织机构、制度安排上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也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规律是制订大学规划与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是内在基因与外部环境合力的结果,作为组织形态学科的生成其内部依据主要体现为知识形态学科的科学范式的形成,具体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同一话语体系、学科信念、同一价值取向和相同的研究工具;外部条件包括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学校规划、良好的学科生态等方面。自然演变、自觉繁衍、外部催生、主动播种是大学学科组织生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各门学科地位差异的形成,源于不同主体建构的一整套评价标准。学者们按照专门化、规范化、理论化标准判定学科的学术地位;政府、大学和求学者等社会主体则根据各门学科对各自的功能意义对大学学科赋予不同的等级。在学科等级规范得到规定者和参与者的广泛认同后,等级标准遂演化为一种社会公意,控制着学科建设实践并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1.
跨学科学术组织是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聚合了不同学科的生态环境。在这一生态环境中,不同学科之间会对学术资源进行争夺,并发生权力冲突与文化冲突。要减少或消解学科之间的冲突,使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达到生态和谐,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求同存异,形成统一的内生性的组织目标;多元参与,建立组织内部的利益分享机制;协同治理,建立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开放边界,建立学科之间的文化交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成长的基础在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学术使命的担当与组织公平为跨学科学术组织的成长提供了动力源泉和效率保障。当前,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存在不同学科范式之间的通约性不足、外部制度环境的正面牵引性差、组织内学科权力生态结构不平衡等诸多障碍。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创新需要加强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评价作用,缩短创新周期;重建经费投入机制与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增强资源保障性;优化组织的结构治理与关系治理,释放组织创新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13.
学科聚集是大学的本质特征,院系是大学本质与职能的主要载体,因此,院系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这就决定了院系设置必然要遵循学科的发展逻辑。同时,院系是大学科层制中权力承接与下传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在学科逻辑与管理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大学院系设置应该以学科的成熟度为标准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建立学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学系,同时,要把握未来学科的生长点或社会的现实需要灵活设置特色学院;突出院系在大学教学中的实体性地位,用"邦联制"的宏观管理模式在院系中建立科学规范、成熟稳定用人机制、财务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以保障院系作为学术组织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4.
理工科优势大学的学科发展有其历史渊源,遵循了知识和学科演进的基本规律。学科变革促使理工科优势大学必须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和教育内涵。学科建设因而被大学教育改革所重视,成为影响理工科优势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与学科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早在中世纪的欧洲,知识复兴为知识分化、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进而以学科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大学教育形式。在知识演进和学科分野的推动下,大学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并存的发展局面。多学科教育改革并重组了原有单科性教育体制,以鼎立之势夯实了大学的学科根基。同时,多学科教育也导致知识划分过细、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学科交叉则有助于在知识增长、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新的大学变革。因而,现代大学应树立学科跨越的新理念,以学科变革推动大学新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本文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即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课程建设理应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历史逻辑上,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源于人类课程文化的构想,对跨学科课程的探讨应该回归人类的历史文化之中去考察其已有样态。在理论逻辑上,跨学科课程建设是基于特定历史语境和个体生活世界的结合而形成的,可以从其经验命题与存在哲学入手,厘清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理论特点。在实践逻辑上,跨学科课程反映了跨学科素养与课程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样态,其实践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立足素养导向,践行跨学科教学实践;整合课程知识,以主题式引领学生跨学科学习;立足生活世界,以跨学科“共同体”培育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8.
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本文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即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文章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逻辑起点作为一门学科的胚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人们了解这门学科演绎过程最初始的范畴,关系到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现代大学教学论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及其是否存在逻辑起点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由于大学教学论现在还处于一个研究领域阶段,故还不足以成熟为一门学科;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学理上的规范去建构它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