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奎 《文教资料》2014,(1):147-149
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无生命”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没有热情,老师“满堂灌”,师生缺乏互动,学习效率不高。支架式教学主要是以“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最初主要应用于中小学。本文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结构和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作分析.认为其同样适合生命意义下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学。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师生交流的教学就等于没有发生教学,学习的本质是“参与”,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就变得无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师生每天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知识、充分展现智慧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对他们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应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追寻民主、开放、创新的生成型教学,使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5.
尤匡青 《陕西教育》2009,(5):34-34,3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发展需要互动,互动必须合作,真情的合作将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中,学生调动原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因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课堂必然出现一个个“小插曲”。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及生活经验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一“生命”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把课堂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生命”课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更不用说创造者。这就造成了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萎缩,这是一种“去我化”的教学活动。只有“他(她)的”而失去了“我的”体验的教学无疑失去了课程的生命关照,学生得到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我们听得到声音,却得不到印象;我们听得到声响,却看不见行动”,“因为它们缺乏对内在生命的直觉,它们缺乏内容”。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被置于教学之外,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失去了自已的话语权,本应丰富完满的“全人”不知不觉成了机械的、冷漠的人,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设计。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逐步改变了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被动接受”变成了“自主探索”。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说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从生命的高度看课堂教学,这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展个性,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意即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教学的最大魅力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上的成功再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首先是由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所决定的。课堂教学的实质其一是师生知识授受基础上的一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活动。其二是由知识的特性所决定。如果知识成为一个无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将造成沉闷、乏味,甚至厌倦;如果知识被赋予人文意义,则成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和情感体验,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必要手段。通过反思现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之不足,对“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重新审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力图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构建有效课堂。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关系,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政治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提升课堂效益。  相似文献   

15.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提出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他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能够自然生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课堂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符号与现实生活、情感之间建立联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等闲视之,缺乏处理交流结果的意识和能力,交流环节普遍存在着“杂乱、无条理,肤浅、深度不够,反思提升意识缺乏”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通过有效引导,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刻呢?  相似文献   

19.
唐秀娟 《考试周刊》2012,(66):81-82
上好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英语课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很重要,是学生由中学英语向大学英语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开始。第一堂课的价值远非一般意义的课堂教学,为了帮助学生们尽快适应大学英语的学习,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对教师而言,如何把“大学英语”第一堂课上出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黄静为 《广西教育》2004,(10A):25-26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而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和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