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其土著居民在历史上被称为闽越人。闽越人崇拜蛇图腾,他们不仅以蛇为形纹身,更以蛇画船,祈求蛇神保佑行舟平安。至今,泉州惠东女仍有在虎口、手腕等处刺青的习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此加以解析:“闽,东南越,蛇种。”意思说的就是地处东南的古闽越人信奉蛇为图腾,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而古闽越人被称为“蛇种”不仅见之于东汉的《说文解宇》和北宋的《太平御览》,成书于清代的《侯官乡土志》称:“叠之种为蛇,盖即无诸国(闽越)之遗民也”,“其人皆蛇种”。清人李调元也有“或日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的类似记栽。泉州的“泉”,在闽南语系中有两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是闽族,这一民族以蛇为原始图腾崇拜对象.闽字,在古篆文中,为篆文闽=(蠢)=(门)(门,房屋)+(0)(蛇)即门里有蛇.在《说文解字》也中提到:闽,东南越,蛇种.种种证据表明早期福建武夷山区蛇类众多,当地人尊蛇为神的独特风俗.“闽”后来成为福建省的简称.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越族的融入,促进着闽族的发展,闽越逐渐融为一体,勤劳智慧的闽越人创造了盛极一时的闽越文化.  相似文献   

3.
该书由福州市晋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荣春副研究员撰写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9个部分 ,依次是 :闽越地区的原始居民及其遗址、闽族及其文化遗址、闽越族与闽越国的兴亡、闽越国都城研究、闽越国都城在今福州、冶城的地望、武夷山城村汉城等遗址、闽越国文字、闽越国灭亡后福州城池的变迁。这是黄荣春副研究员继《福州市郊文物志》、《福州摩崖石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广收博采 ,史料详实 ,厘清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许多学术谜团。有助于人们更加明显地认清闽越历史与文化源流的发展脉络 ,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  相似文献   

4.
2000—2002年我校历史教研组开展了《福州历史人文景观与福州旅游兴市》研究性学习课题,其中部分高一学生选择了《福州五代夹道遗址研究》作为子课题,多方面深入调查。他们希望这条“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代惟一的木构地下水路通道”能为榕城人所知晓,并以之为例呼吁现代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应协调统一。作为指导老师,我跟踪记录了整个的研究过程,收获匪浅。现回顾总结如下:在教务处布置研究性学习开课任务后,我随后为高一感兴趣于此的二十多位同学举办了《闽越古都———福州》的背景讲座,详细介绍了昙石山文化、闽越族、无诸开闽…  相似文献   

5.
彭文宇  陈名实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4):F0003-F0003
福建最早的先民是闽族,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南迁入闽,汉代时形成了闽越族。此后,北方汉人不断南迁福建,形成三次入闽高潮。第一次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唐代前期,第三次是唐末五代时期。宋代以后,福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而在他们迁徙和定居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闽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支流,记载着独具地方特色的闽越民族文化精髓,是研究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海峡西岸战略的提出,为闽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挑战和契机。通过社会学视角,以泉州地区为例,在讨论闽南民俗文化特征和分析当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动闽南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闽南”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闽南”一词出现频繁,但所指的区域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大到福建省,中到福建南部,小到泉州、漳州府,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闽南”指向进行梳理,并对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考释。指出古文献中的“闽南”有多种含义,既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相同之处,也有与今天的“闽南”定义不同之处,我们在引用古代文献中与“闽南”一词相关的资料时,要格外慎重,不要想当然地用今天的“闽南”概念来理解古代的“闽南”。对“闽南”一词进行简要的考释,有助于闽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闽北古代教育萌芽于西晋,唐五代为发展期,两宋进入兴盛期,元明清持续向前发展。本文拟就古代闽北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秦汉以前,闽北为闽越族散居之地,处于断发纹身崖葬的阶段。此时,闽北文化教育尚未开发,而中原已出现《诗三百》这样的不朽作品。西晋永嘉年间,中州(今河南)人危京任建安郡(治所在今建瓯)太守时,有一批逃避战乱的中州人南迁到建安定居,他们为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邻兴办家学,这是古代闽北教育(私学)的开端。 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原望族又一次大批南迁入闽。闽北为中原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居住在福建的是土著闽越族。因此,要了解福建的历史,就非对古代闽越族进行研究不可。本文拟就闽越族的由来、分布,社会结构以及与中原的关系,试作初步的探讨。一、闽越族的由来和分布闽越族是越族的一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族,种类繁多,有杨越、夔越、夷越、于越等等,号称“百越”,分布于江汉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吕氏春秋》载:“扬汉之南,百越  相似文献   

10.
福州的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中国东南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南宋末与南明,都建成临时京都,因此,除成为中国古代乃至今日的全国重要港口外,还是一个人文基本、文风鼎盛的文明古邑。一、福州的重教之风自古有之福建在春秋时期属于东越,为越国管辖领土,因此她是“百越”族的一支,由于福建简称闽,史书上称“闽越族”。福州又是“闽越”的都城,吸取了吴越文化,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又与中原文化融汇,闽文化遂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西晋前,福州的学校教育情况,无从考证。据史籍记载,福州在封建时期的学校教育始于…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是闽南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无论山地丘陵,还是沿海、岛屿,闽南各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民间宫庙,且大多数宫庙都是巫鬼、佛道神灵济济一堂.其中,百越的巫鬼崇拜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主体,汉式佛道宗教是其上层文化与表征.史上闽越、楚汉民族文化的阶段性根植与动态融合是闽南民间从巫鬼崇拜到佛道宗教历史变迁的文化轨迹,也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分层存在的本因.  相似文献   

12.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本来就存在北方,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但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往南迁徙的过程,南迁后才被称为“客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一系多元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作为巴尔干地区最古老的居民之一,色雷斯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化印记。我们借助古代作家的记载,得悉色雷斯人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传统,而且也保持着极富特色的风俗习惯,从中映现了他们的民族个性与伦理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我们考察和研究这个古代族群时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4.
潮汕人的远祖及其语言的源流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是从宏观角度,概述了秦末汉初中原汉人入主岭南,促成了南越的汉化,从而为汉语和中原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环境的史实,说明潮汕人的远祖即“随着这历史洪流,由北而南,散落在闽南粤东一带”与百越共处。潮汕方言也就是在融化闽越语中逐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5.
台湾居民有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四大族群,其中闽客两大族群互动最为密切,尤其是械斗频发。清代台湾开发过程中,闽南人与客家人因官府的"分而治之"战略、经济利益的纠葛和族群气类的差异而时常发生大规模的分类械斗。闽客的械斗给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社会安定及文化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了解清代台湾的闽客械斗,不仅是了解清代台湾历史的重要环节,而且还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当今台湾族群政治。  相似文献   

16.
早期对福建进行开发的既有闽越族人,也有东吴人和南楚人后裔。他们在福建境内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闽地的发展,同时在方言中也留下了痕迹。  相似文献   

17.
一些优秀的闽南习俗或提供了远古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摹本,或浓缩了闽越民族的农耕文化。它携带着许多特性,蕴藏着闽南人民浓郁的生活期望、浓厚的家园情感、绵远的人文教化,其精神文化指向是积极向上的。  相似文献   

18.
因为严酷的气候环境而被世人称之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使无数国内外探险家闻风丧胆,然而古代罗布人通过顽强的抗争书写了他们悲壮的生存文化历程.本文试图通过古代罗布居民关于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方言词来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9.
随着闽南文化大力发展的需求,对于如何有效的保护与传播闽南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闽南俗语推广的研究,以近年出现的惠女阿芳画说闽南为个案研究,围绕其“闽南俗语”这一艺术创新语境而展开,其内容的通俗、生动与时代感气息,充满了浓郁的人性生活与艺术特色,吸引了广大读者的视觉感知,这恰好是当下保护与传播闽南文化必要的传递形式。以图像诠释文化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陆招英 《双语学习》2007,(11M):171-172
福建境内很早就有先民居住,他们是早期对福建进行开发的闽越族人,在福建境内的生产和和生活促进了闽地的发展,同时在方言中也留下了痕迹,称之为“底层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