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对北京日报一直是很关心的。每当回忆起周总理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我们微小成绩的热情鼓励,对我们缺点严肃而恳切的批评,我们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看到周总理对办好首都这张地方报纸的热切期望的目光。一九五四年二月二十日,北京日报副刊登了一篇讽刺小品《周末》,讽刺一个工作人员对国家建设不关心,对本职工作不负责任,一心迷跳舞,从星期四开始,成天忙着找票、准备服装、理发。不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同志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今年是他一百一十岁冥寿。我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追忆与思念——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一文后,还想起叶圣陶先生与周恩来总理的二三事,现补叙于后。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孔另境(1904-1972)毕生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出版、教学等工作,解放初期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为出版界最早的会员之一。  相似文献   

4.
谈些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青年读者不熟悉目录学,整理古籍要懂得古籍目录学。古籍中有繁体字,繁体字中还有古体字。不仅如此,古籍中还有行书、草书,整理者认识不多。这是一个大问题,要整理古籍、整理稿本,不识字怎么行?稿本和亲笔尺牍,都是  相似文献   

5.
正包尔汉1949年1月出任新疆省政府主席,9月26日带领新疆省政府通电宣布起义。1991年,他以95岁高龄离开人世。我在新疆时曾与包尔汉有过交往,追溯往事以致我的深切怀念!一1936年,新疆督办盛世才提出"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和平、清廉、建设"六大政策,吸引了许多国外和内地人士投奔新疆。我从东北的哈尔滨来到西北的新疆省会迪化(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市)。  相似文献   

6.
摄影二三事     
走上摄影这条路是10多年前的事了。当初见人家搞摄影觉得很好玩,既浪漫又有情趣。经不起诱惑,自已也买了一架相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拍一些生活照片。先是把照好的胶卷交到照相馆冲洗,经常要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照片。因为受不了这长时间的等待,我下决心自己学习冲洗胶卷。有一次,与邻居同去春游,拍了许多镜头,回家后急忙兑好买来的冲洗液,用两个大碗分别装好显影液和定影液,按照书上的程序显影、定影,忙活了半天,胶卷冲出来了。可是等照片印出来后,我和邻居都傻了眼,这哪是照片,分明是底片,头发是白的,脸反而是黑的。大家啼笑皆  相似文献   

7.
正八十开外的邓伟志称自己是"三八式",因为他生于1938年。可是更多的人却喜欢称这位曾担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的老人为"四多学者",因为他"发表文章多,被各大报刊转载多,新观点多,引起争议的多"。"邓三论"之初1960年,邓伟志从上海社科院经济系本科毕业,先是分配在上海社科院学习室工作,后调入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室学习组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社会和研究列宁思想。  相似文献   

8.
9.
听毛毛细说父亲邓小平 2000年7月初的一个早晨,我从广播中听到一条消息:由毛毛(邓榕)撰写的新书《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即将出版。据介绍,这本新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记述了邓小平在“文革”中跌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回忆了她家庭的悲欢离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笔名“张恨水”的由来老报人、著名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894年生于江西南昌,少时酷爱文学,尤喜南唐后主李煜的《乌夜啼》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于是取其中“恨水”二字作笔名,意在勉励自己要珍惜光阴,莫让年华付水流。“新民报三张”张恨水1923年在北平办《世益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含  相似文献   

11.
(一)我走上编辑生涯,是在1962年,组织上派我到《山东教育》的杂志社任主编。派我这个差事,据说是因我常给《山东教育》写点东  相似文献   

12.
湘文先生来信,谈到今年是颂华先生诞生的九十周年,我才想起,颂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六年了。俞颂华的名字,今天的青年人也许不完全知道了罢,但在旧中国的新闻界,他却是一个很有点口碑很受人尊敬的长者。在新闻史上,他是有一定地位的,他是不应该被忘却的。颂华先生从事新闻工作垂三十年,担任过申报、星洲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等多家报纸的总编辑、代理总编辑,时事新报的《学灯》、《申报月刊》《申报周刊》以及《国讯》等刊物的主编,运笔如椽,言满天下,毕生的业绩,是非常丰富的。然而在他的一生中,最值得注意和最有影响的,我以为还是这样几件事,印:一、主编五四时期的著名副刊《时事  相似文献   

13.
青岛警备区某海防团团长荣光是一名地道的军事干部,但他在抓新闻报道方面却一点也不“含糊”。一天,一位报道员写好一篇连长贾化友安心工作立新功的稿子,为了提高稿件的质量,擅自把贾连长5次荣立三等功写成8次,团长看到后就问报道员,为什么这样写,这位报道员很随便地说:“这是为了增加稿子的分量。”荣团长一听,当即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把失实处改正后才让他寄往报社。荣团长爱看报纸在全团是出了名的。今年3月份,他发现军区报纸上很少有本单位的稿子,就到宣传股了解近期的上稿情况,发现了刊稿的篇数倒是不少,但都是写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四十六年前,读到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毕业》(后改题《那晚的月光》,收入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就倾心不已,曾在《自由青年》杂志写过一篇赏析。年轻时候,我也是白先勇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15.
周岩 《出版史料》2003,(1):55-56
孙殿起(1894~1958),字耀卿,河北省冀县人,10岁入私塾读书,14岁辍学到北京学商,先后在琉璃厂宏京堂、鸿宝阁、会文斋古书铺当学徒、店伙、司账共  相似文献   

16.
11月14日清晨,我坐在南行的长途客车上,手机中接连传来两则关于<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因病抢救无效,于13日中午不幸辞世的噩耗,头脑中顿时一片茫然,感到十分惊诧.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邯郸的几个家庭档案故事耐人寻味,细细品味起来回味悠长。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档案,让人们感受着它的好处,但也饱尝了因为没有档案的无奈。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家庭需要家庭档案,看来,建立家庭档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引导和帮助群众搞好家庭建档,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邯郸在全市开展的“档案进家庭”活动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群众的热情赞扬。  相似文献   

18.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徐向前元帅是红四方面军的缔造者之一.徐向前在鄂豫边征战多年,曾组织和发动了黄安战役,在黄安(现红安)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红安籍老将军康先海当时是徐帅的警卫员,他给家乡红安县档案馆寄来了一份近八千字的珍贵资料<回忆战争年代徐总的生活片段>.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将军对老帅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20.
郑振译同志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藏书家。他的生前友好都叫他“郑公”。本文追忆郑公二三事,对其高尚的情操与品格有真切动人的描述,是研究郑振铎同志生平的极好材杆。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郑振铎同志的情景。那是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底的某日,下午一时许,我与黄庐隐、王世瑛、陈璧如、刘婉姿、钱丞走出校门,坐了人力车,直奔福建会馆,参加福建同乡会。当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的福建同乡,只有我们六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