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将由东鲁南游越中前向朋友们表白心情之作。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胜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诗人厌恶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只能寄情于梦幻,对理想中的光明与自由世界作了热情的歌颂与赞美。《梦》的主体部分写梦游天姥山的经历,作者首先挥毫泼墨,极力渲染了天姥山的神奇美妙,其向往之情尽现无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人一开始,先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高中语文教材.在<教学参考书>中对于这首诗一些诗句的评价不够完整."逃避现实"、"思想消极"的说法不够客观,研究作品要从整体入手,从作者的感情基调、人生态度以及从价值取向三方面,并要结合作家所处时代、人文背景以及个人的特点,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解说.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本文通过对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解读,折射出大诗人李白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教参认为仙境是诗人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之行之前,李白一直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他来到长安之后,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供奉翰林,并不重用,加之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得罪了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和杨贵妃,这其实预示着他的仕途之门就此关闭。744年,玄宗将其赐金放还,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见他当时内心是何等的凄苦与无助,何等的苦闷与彷徨,《梦游天姥吟…  相似文献   

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在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行将告别东鲁诸亲友而南游吴越之际,故有“留别”二字。但这首留别诗,却以其奇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赠别诗的常格。诗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梦”,假托“梦游天姥”,抒写其在理想破灭之后对于前途的新的憧憬和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因为是写“梦”,这就给了诗人施展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更加宽广的天地。因而全诗写得词彩飞动,造意新奇,风格雄放,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一个奇峰,而为千古留别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了整合分析,认为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一、现实的幻化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方,把现实与梦境、仙境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描写神话,点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以"梦"来安排全文,通过入梦、梦游、惊梦的形式来安排结构。诗的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一开始就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相似文献   

9.
公元744年,经历了一番短暂得意的李白终究被权贵们排挤出了京城,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彻底破灭。745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写了一首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0.
刘芳 《文教资料》2013,(35):32-33
作为李白游仙诗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可避免地蕴含了大量的道教文化.本文试图从诗中的道教意象和诗中的道家思想,一具象一抽象两个方面来挖掘其中的道教因素,从而寻找道教文化与李白思想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课堂回放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一提到唐诗,我们不能不想到大诗人李白;一提到李白,我们不能不想到他的"诗仙"英名;一提到诗仙,我们不能不想到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篇.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1300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用他的神来之笔,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绮丽变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使多少代人为之心醉神迷、浮想联翩。李白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的诗中既有流连山水的浅吟低唱,也充满了宏图大志不得施展的怨愤呐喊。他那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确实与稍早一点的孟浩然和同时代的王维等大诗人颇为不同,王维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种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自如,安适自足,李白没有,李白更多地希望得到社会以至朝廷的认可,他立志要“申管晏之…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14.
两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两位举世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相距千年的历史长空中,李白与普希金是一对遥相呼应地飞翔着的自由精灵.他们传奇的一生,耐后人寻味;其共有的思想,让世人敬仰;其出众的才华,使文人惊叹;其个性又多姿多彩.通过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两篇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致大海>的分析,来比较两位诗人及其作品风格之异同,其不朽之诗作将给予我们以无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唐诗三首》汇集了唐代三位成就最突出的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代表作。这些诗作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为世人所珍爱。《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有人仕之志的李白在政治上遭遇到第一次打击以后写的。应当看重诗题中“梦游天姥”四个字。诗开笔于  相似文献   

1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7.
<正>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要"重感情",笔者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也要"重感情"。现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感情"的应用谈以下几点感悟:要读懂作者的"感情",把握其特定环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绘的梦境真是诗人做的"梦"吗?为何梦醒却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  相似文献   

18.
在李白的身上既有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理想化境界,也有道家和佛家的出世隐逸思想,特别是在他仕途失意之时,道家思想带给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形成了他飘选洒脱的气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简单朴实,却意蕴深厚,诗中表露出的孤独感,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9.
胡凯翔 《新读写》2023,(12):35-36
<正>白衣者手持酒觞,举头向月,畅然大笑,肆然吟诗,绣口之中吐出了半个盛唐;抑或是行游山崖,仗剑去国,求仙访道,揽明月清风,歌山河万里。这位便是李白,那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谪仙人”。他的豪现于何?现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于梦中游天姥,未亲临其境,却敢吟出此等豪句。  相似文献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杰作,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这首诗是行前书赠友人的。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