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雪萍 《视听纵横》2005,(5):106-106
乐清电台近几年来紧紧围绕着贴近群众的要求,在新闻报道的选题、章的切入角度以及记深入基层采访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近一个时期,在新湖南报编辑部的评报栏上,看到许多同志的评报意见,议论得最多的,是关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以群众为主体,多写群众活动的问题,其中有不少发人深思的意见。7月15日,有一条评报意见,表扬当天报纸一版发表的《东山大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共商办肥大计》一稿和7月13日二版发表的《汉寿彭家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民主讨论‘双抢’准备工作》一稿。这个评报意见的内容如下:“从彭家生产队一稿可以看出,社员们在解决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时,真正是当了家,作了主,意气风发。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必须研究和弄清的重大课题,也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搞明白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同样也需搞明白"三个谁"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个谁"归根结底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弄清"三个谁",就是要求我  相似文献   

5.
有些读者说,每天的报纸一到,总是先看市报。我问他们这是何因?他们说,因为市报和我们很接近,讲的大多是我们的身边事,心里话,所以我们对她挺有感情。也有些读者却说:“市报没有多大看头”,认为她老是打官腔,说官话,做官样文章。这两种看法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人民群众对市报新闻接近性的高要求。新闻接近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指的是新闻与受众在地域上、思想上和利益上的接近。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越近,大家越关心,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报道越是与受众呼吸相通,休戚相关,越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家越  相似文献   

6.
面向群众     
今年2月22日和9月18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王匡同志曾經对羊城晚报的編委作过两次談話。現在,本刊征得王匡同志的同意,由羊城晚报編輯部根据他的談話記录整理成这篇文章,在这里发表。  相似文献   

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地市党报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党报要牢固树立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意识。  相似文献   

8.
从业十多年来,我深深感受到,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想群众所想,与群众息息相通,写出对群众有“价值”的新闻,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成为一名群众喜欢的好记者。 想群众所想,就是要关注群众疾苦。黄岩某公司职工住进集资房3年仍通不了电,给生活造成很大困难。我当即来到现场采访,群众对有关部门的作为意见很大,牢骚话也在所难免。回后,我连夜写成一篇消息,客观地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困难。第二天消息见报后,当地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工作者是靠语言来工作的。如果语言贫乏、枯燥,就不可能写出生动深刻的好文章来。要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就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向文学作品学习语言,要向外国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群众语言朴实、简炼、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劳动,群众喜欢看,喜欢听,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11.
一个时期以来,新闻宣传报道的群众色彩日趋淡化,老百姓的声音少了,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明星、大腕、厂长经理们的风采,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众挤出了电视屏幕和报纸版面。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据调查分析,造成这种新闻宣传报道对象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闻工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也有作风飘浮方面的问题,还有  相似文献   

12.
面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广大读者对报纸的殷切希望。一前些年,我们报纸的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多;报道人民群众活动少。当时,我们也意识到,长此下去会脱离群众,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的讲话后,我们遵照“多宣传群众”的指导思想,在一版大量报道了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人物。二版开设了“凡人小传”专栏。后来,又在一版开辟了“一线职工风采录”,让那些  相似文献   

13.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确立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了用普选的方法产生人民代表以召开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逐级举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统一部署,1953年浙江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调查登记和选民登记.  相似文献   

15.
开门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主张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央又提出“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与原来提出的群众办报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可是,在办报的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距甚远。群众办报更多是一句口号,群众办报不是报纸内在的要求,缺乏原动力,“三贴近”的提出从反面证明我们在群众办报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16.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关键是个转变观念问题。“脑子一换,办法就有了。”因此,我们在宣传改革中,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上,对促进金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是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一场新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不仅在理论上受到“左”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18.
替群众说话     
1982年给楚洼村架电线时,立在河坡上的电线杆没采取固定措施,一场大风雨电线杆东倒西歪,一断几节无人过问。我向《人民日报》写了《建议民权县电业局不要使国家、群众劳民伤财》的信。一天村干部劈头盖脑地问我,你向《人民日报》告了电业局的状,他们连电线也不给修了,可由你负责!有人讽刺我说:“打铁不看火色,屎克螂带眼镜——光想充大人物。”有人说:没本事别断九头案,告当官的状会有好果子吃吗?面对  相似文献   

19.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众所周知的一句群众口语. 不过,人们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说“不管三八二十四”、“不管三九二十七”,却一定要说“不管三七二十(?)”呢?因为“一切”的“切”和“一七”的“七”谐音,从“不管一切”引申到“不管一七”.再引申到“不管三七(切),“三七”当然是“二十一”了.还因为“三”这个数字往往是作为到顶的数字,口语中有“一二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等等,不说“二三不过四”,也不说“三而四四而五”;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20.
改进会议报道的呼声已喊了多年,可是,时至今日,会议报道依然改进不大。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会议报道既多又滥,并且枯燥呆扳、八股气十足,群众不爱听、不爱看。在广东,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