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诗在宋代影响巨大,达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至明初,以评点形式为主的诗歌批评却以一种"诗不必注"的观念与之形成对立。这与明代诗学观念的转变相关,同时也由于宋代杜注本弊端的日益暴露。以"诗不必注"的观点来解读杜诗在现代也不失为一种解杜方式,即使没有专业的文字注释,读者也完全可以"以意逆志"而各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注家纷纷对杜甫诗歌进行笺注、校释,钱谦益所撰《钱注杜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成果,突出贡献是开创了"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钱氏的阐释方法表现为,借助历史材料发明诗人心曲、以考证史事为侧重、以抉隐发藏为旨归,在阐释杜诗时往往将古典与今情相通、借李唐往事暗指明代政治、委婉抒写明末政治及己身所处的艰难环境,具有较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清代词学多借鉴诗学,体现了向诗学靠拢的意识,清词也是如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晚清四家之一的朱祖谋。朱祖谋所处的晚清之世,风起云涌,内忧外患,国事频仍,再加上其性情骨鲠,又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因此,其词自觉地对杜诗进行了广泛的借鉴,以词当史,或感伤戊戌变法,或忧愤庚子之变,或寄寓遗民哀思,委婉曲折而深刻细腻地抒写个人之悲与家国之痛,成为晚清民初词坛上的最强音。朱祖谋之词,既是对周济"词亦有史"理论主张的呼应与实践,也是对杜诗精神的师承与弘扬,体现了词史与诗史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杜甫借以古题写时事的“比兴”传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唐中叶时事的作品 ,因而被宋人称为“诗史”。宋人的这一理论受到明清人的质疑。近来 ,又有许多文章展开关于“诗史”理论是否成立问题的讨论。其实 ,“诗史”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史学的发达使宋代学者的史学意识十分强烈 ,特别是以写实为主的文学创作主流及“比兴”传统也与史学理论整合而产生了新的诗歌解释学。强烈的史学意识正是构成宋代“诗史”观念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 ,传统的“诗史”观念应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6.
词的雅化与尊词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词学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尊词观念的流变史。尊词观念的核心层面就是以"诗"为参照,经历了自诗观词,以雅为目;诗词互观,以雅为尚;自词观诗,以雅为本三个阶段。雅化是词学发展的一大走向。  相似文献   

7.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下列汉字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文学特色、京剧和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要求.设置这个专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钱注杜诗》是以经学的考证方法为基础,以史学的实证方法为架构所进行的文学阐释,是诗史互证的典范著作,具有超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是对六位初中教师性别观念的访谈研究。笔整理和诠释访谈本的结果如下:“按部就班”的女生与“偷工减料”的男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性别诠释;“焦虑”的女生与“放松”的男生:“不容易转移”的女生与“渴望变化”的男生;“单相思”的女生与“不知所措”的男生;对女生特别的“关爱”与“照顾”;性别差异的时代变化。访谈的结论是:六位教师的性别观念处于经验层次.他们/她们对基于自己性别观念基础上的日常教育实践没有进行性别公平的反思与监控;六位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把一些与男生有关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赋予更加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读者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作家其人其文至关重要。周作人的读者观念对于全面完整地认识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与人生活动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视角。正是在五四时期,特别是《新青年》时期、《晨报》副刊时期和《语丝》时期,不断参与现代新闻出版活动,周作人的读者观念才得以逐步地形成与完善,并在读者观念的烛照与相互影响下,周作人最终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表达态度、表达限度、表达目的以及文章特色。读者观念亦深刻影响到他整个文学活动与编辑出版活动的进程、形态与最终成果,伴随他走完复杂曲折的文学旅程与人生旅程。  相似文献   

11.
论杜诗意象     
杜甫作诗,既有以意象识人论世,也有以意象寄托情志,更有以意象玩味人生.在对意象的运用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杜甫籍占襄阳,虽未到过襄阳,然考其诗作,对襄阳有着乡情,甚至一度产生隐居此地而终老的想法.襄阳人怀念这位"乡贤",更因为他是人民的诗人.探寻古迹,追访史籍,知襄阳亦有"杜甫旧居"、"杜甫墓"等纪念性建筑,说明襄阳人亦爱自己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钱陈群是清中期的一代儒臣,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影响巨大,与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诗歌4000余首。其中亲情诗、民生诗、题画诗、唱和诗从艺术和影响上都比较大。钱陈群的诗歌取径较宽,重性情与学问,上窥汉魏、下综唐宋,出入韩、白、苏、陆之间,自成雍容温丽,和易流转的盛世平和之音。  相似文献   

14.
钱陈群是清中期的一代儒臣,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影响巨大,与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一生著述颇丰,现存诗歌4000余首。其中亲情诗、民生诗、题画诗、唱和诗从艺术和影响上都比较大。钱陈群的诗歌取径较宽,重性情与学问,上窥汉魏、下综唐宋,出入韩、白、苏、陆之间,自成雍容温丽,和易流转的盛世平和之音。  相似文献   

15.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6.
杜甫寓湘晚期是杜甫生命的最后阶段。探讨这一阶段杜甫诗歌的写作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人晚年的孤独和伟大。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代誉为“诗圣”,他的成就和影响几乎无人可及。但清初王夫之却对其存有严重的偏见,竭力贬抑杜甫人品,贬低杜诗成就。王夫之抑杜、贬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认为杜诗有悖风雅传统;二是厚古薄今倾向;三是重汉魏轻唐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意境、情感、韵味、形象、语言五个方面简练地分析了杜甫五律组诗《秦州杂诗20首》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杜甫以传统儒家典型的兼济思想与入世精神著称,但佛家空门的禅思玄理,对其心态与创作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诗人童年的经历中探寻其佛缘禅路;在飘游、登临以及寓居生涯中,无不透露出超乎尘想、静谧玄远的禅意禅趣。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是北魏鲜卑族后裔,生活在女真、蒙古政权下,在民族、君国等观念方面与传统儒学有异。其诗就题材言成就最高的是纪乱诗,其次是山水诗、题画诗。就体裁言成就最高的是七律,其次是七古、七绝。其成因除地域、时代外,还与其崇尚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格及兼蓄唐宋诗的文学观念有关。其词虽也主写人生感慨,但与诗相比,侧重于个人际遇。其爱情词、山水词的成就也很突出。其词不仅兼蓄豪放、婉约,而且能熔为一炉,是苏、辛之后的又一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