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广州日报》上看到苏北的一篇文章,他谈到自己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能进入另一种生活。之后从"另一种生活"里走出来,人便有一种甜美的、满足的感觉。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为什么阅读会给人带来这么一种感  相似文献   

2.
成语“没精打采”,又作“无精打采”;“采”,亦作“彩”。整个成语的意思,没有谁不明白。但有这样一道高考练习题,单单问你该成语中那个“打”字当什么讲。练习题所给的答案是“除去”。《现代汉语词典》“打”有“除去”这个义项。中国人民大学版《现代汉语通用字  相似文献   

3.
关于“经”字的同源字,从所见到的资料看,陆宗达、王力先生都有所论述。陆宗达、王宁在《浅沦传统字源学》一文(1984年《中国语文》第5期)中,言及“经”与“径”通于“直”义,是同源词。王力在《同源字典》中,认为“经”、“径”、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字形十分复杂,字形不同的几个字有可能是同一个字,而字形完全相同的有可能不是同一个字。因此,有必要对"同字"做一个界定。本文提出了以音义为基础的方法来界定"同字",认为凡是字音字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符号均可视作"同字",并在此基础上以几种典型的字际关系(如异体字、繁简字、假借字、同形字及同义换读)为材料来论证这个定义。  相似文献   

5.
宜宾市施一新同志来信指出,《四川教育》第五期《对偶·对仗·对联》一文中,引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句,误将“白”这个仄声(入声)字注为“平”声,要求更正。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读音问题,而是步及怎样学习和教学旧体诗的问题,故特简复如下。对旧体诗,不能太拘泥于它的格律,而脱离当  相似文献   

6.
这几天在胡思乱想,今天练字,我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人”字,盯着这个字,我愣了半天。真是佩服我们的祖先,我想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一定是煞费了一番苦心,不然他不会把这样一个如此抽象又如此深厚的字造得那么精彩!虽然只是看似简单的一撇一捺,我却觉得它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就因为看似简单,才容易被忽视,但真知往往就藏在身边最平凡的事物中。  相似文献   

7.
高中教材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客至》中的注释:[肯]正、恰(P146页),笔者认为此注释不妥,理由如下:一、从“肯”字的意义上看《辞海》中有下列解释:①贴附在骨上的肉。如肯綮。②许可。如首肯。③愿意;不拒绝。如惠然肯来。“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现代汉语词典》有下列解释:①表示同意:我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②表示主观上乐意;表示接受要求;肯虚心接受意见:我请他来,他怎么也不肯来。③{方}表示时常或易于:这几天肯下雨。由此可见,“肯”无“正、恰”之义。二、从语…  相似文献   

8.
《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句,有些教学参考资料译成了『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或『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自秦川出发,…』。将『出于秦川』的『于』字误译成了『从』字或『自』字。『于』字是文言文里应用极为广泛的介词,它所表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它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宾词组,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等。若表示动作行为的起自时,则可根据文意译作『从』、『自』,而若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时,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的“所”字,使用的次数较多,然而对于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认识不一,分歧颇大。有的语法书上称“所”为助词,有的则称为特殊指示代词。对“所”的认识应当从语法功能上来分析,把它归为指示性代词一类,还是较为妥当的。 一、“所”作为指示代饲的特殊性和其内部结构 所字,《说文解字》说“伐木声也”。段玉裁注说文也说,伐木声为本义,处所之所为假借义,“用为分别之词者,此引申义也”。他们的说法未必正确,所的本义应是处所之所,战国盟书所作,一看即为人处山崖之处的形状。因此说“所”字是实词,且为名词。  相似文献   

10.
人对从说:你们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吗?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窝。下对卞说:出头的椽子先烂。1对7说:站直了,别见人就点头哈腰!郁对有说: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几对风说:谁那么缺德,在你身上打叉?口对回说:你什么时候怀孕的,肚子里多一口?真对慎说:哥们,你的心怎么跑到外面来了?凡对几说:胸无点墨!者对都说:别以为长了只耳朵就什么都会了!云对去说:叫你别强出头,现在回不来了吧!太对犬说:低调一点做当家夫人,张扬一点成异类畜生。日对旧说:丢了拐杖,我比你帅多了!煎对剪说:火海刀山一样都不好受啊!“字”说…  相似文献   

11.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异读词的规范问题。"嘘"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同时收录了xū和shī两个读音,然而根据我们对"嘘"音义问题的考察,认为应该把"嘘"当做异读词处理,保留xū音废除shī音。  相似文献   

13.
“藉”字使用的不规范,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作为“借口”、“凭借”等用语中“借”字的繁体字,“藉”字还仍然大量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本文重点对“藉”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加以讨论,并对“藉”和“借”的用法和表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4.
方利明老师:您来信谈及小语九册《少年闰土》一文中“猹”字的读音,《新华字典》,中小学语文课本均音“zhā”,而《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则音“chā”。询问这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现试复如次,供参考。《少年闰土》是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  相似文献   

15.
高中第三册语文单元测试题中有一道判断两句中"而"字用法是否相同的题目:句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句②"燕虽小国而后亡"。此两句都出自苏洵的《六国论》,原文中①的全句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②的全句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在确定试题答案时,我与其他教师发生了争论,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这两个"而"字用法应是相同的,都表转折关系,而我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是”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在逻辑思维的表达上很关重要,但它的用法复杂而且特殊,因此,历来各派意见分歧,直到今天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是,在已有的各种语法体系中,《暂拟语法教学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的处理法是最好的。一、到底是几个词? “是”字的用法很多,为了讨论方便,暂且用下列十个简短的例句作为代表。 (1)他是学生。(2)他是聪明。 (3)他是出去了。(4)是你去、是我去?  相似文献   

17.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字,书中解释为“招致”,查一些古汉语词典,也都作如此解释。但笔者颇不以为然。作“招致”讲,那即是说,如果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王,秦国便不会进攻燕国,燕国也不会“招致”灭国之祸了。而事实上,无论荆轲刺不刺秦王,秦国一样会进攻燕国,燕国之祸在所难免。太子丹也正是深知祸患将至,故而派荆轲刺秦王。基于以上认识,所以,笔者以为“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应作“加速”讲,“速祸”即“加速祸患的来临”。也许,有人认为后文有“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相似文献   

18.
新编职高语文第三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述“荣禧堂”陈设时有一句:“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其中“金蜼彝”注释为:“原为有雌形图案的青铜祭器,后作贵重陈设品。蜼(wěi),一种长尾猿。彝,古代青铜器中札器的通称。”其中“蜼”的注音,我认为欠妥。据《汉语大字典》第四卷所载,“蜼”有三种读音,其中读“wěi”  相似文献   

19.
一、识用结合 ,领会字意。(一)扩充词语1 学生齐读一句话 ,看红色的生字“美”。师 :句子中的“美”组成的词是什么?(美丽)2 你还能组哪些词?(可提示如下)(1)你和爸爸妈妈走在路上 ,看到过这个“美”字吗?(美容美发厅)(2)你听广播时 ,听到过这个“美”字吗?(南美洲、北美洲,美观、美丽……)(3)你在看电视时 ,看到过这个“美”字吗?(美国、美元……)(二)说句解意师 :以上问题太容易了。下面老师出个难点儿的问题。看谁最棒。(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现四个片段)师 :谁能看着画面自己试着用“美”组词并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紧急通知致广大群众:大家好!近几年来,本医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调查、统计,发现了一种流行病,名叫"字来疯",又名"文字记忆衰退症"。下面,我们就来说明有关这个病的症状、根源与预防措施。一、患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