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深刻地认识到了不逍遥、不自由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感,倡导无待逍遥,把不受任何束缚的绝对自由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但现实不逍遥的悲剧感与超现实的绝对自由既相互对立、碰撞,又相互依赖、渗透,随之产生了庄子思想中的人生悲幻色彩。  相似文献   

2.
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婷具有浓重的人生悲剧感;舒婷的人生悲剧感源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及舒婷本身的人生体验;舒婷的人生悲剧感关怀理想、爱情、人性;舒婷的悲剧情感能唤起我们对她人生际遇的共鸣,从而激发我们吸取其崇高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是一个具有生命悲剧感的满族词人。其词具有悲情诗学的典范意义。最能概括纳兰词风貌的应该是:悲情。纳兰悲情人格的形成,既是作者个体特有的思想和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反映,又是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孕育的结果,同时又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从汉族传统文化对其人生的影响和规范来解读纳兰的悲情人格。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道"思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思想所具有的朴素唯物素质,另一方面又在抽象的过程中多了些主观性与唯心论的性质,而表现在时空观上,则具有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性,在这种矛盾带来的悲剧感中,庄子以"齐物论"尝试着人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一朵文坛的冷艳奇葩,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作家。在她营造的小说世界里,女性占据主体地位。在她的笔下,活跃着众多鲜明的悲剧女性形象,大体上有在阴影下生存和毁灭的少女形象,有为谋生而谋爱或守爱的妻子形象,还有奴化变态且面目全非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陆机适应时代重情的风尚在其《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观点,强调诗歌抒写人的情感,揭示了诗歌本质规律和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陆机诗歌中功业未成的悲哀往往和生命短促易逝的悲感连在一起,其感慨世事盛衰,吉凶倚伏,世道险峻,人生险恶的叹世之作同样流露出浓重的生命悲剧感。陆机诗歌中的乡情交织着深刻的功名失落及客游见轻的心理失衡产生的不遇之感,曲折动人;其有些赠答诗回忆往事,思念友人,情真意切。要之,“诗缘情”的理论主张由陆机提出,并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较好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入后现代社会后,职业形式和工作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后现代新形势,作为回应,职业心理学产生了一些具有建构论思想的理论,强调生涯发展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种生涯建构的思想影响下,职业心理辅导转向了增益模式、终身成长与发展、动态积极人格、美好人生、意义和幸福等积极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在职业心理辅导实践中,为实现其价值追求和目标,也采取了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试图论语迟子建小说中的常见情节“父亲之死”源于作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心理情绪,并以“父亲之死”为线索来解读其小说中浓重的死亡意识、“灵魂”的频繁出现以及小说中传达出的富有悲剧感的幸福观与完美观。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生活为表现对象,就其主题而言,富有多重意蕴。书写了特殊群体的生活,塑造了群体形象;演绎文学的永恒主题,写盲人的爱情;在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渗透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以及由此而生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11.
唐黎 《现代企业教育》2009,(18):226-228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良职业价值趋向、陷入心理误区。只有了解这些不良趋向和心理误区才能帮助大学毕业生排除各种心理干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态平和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奋斗目标的理想职业。  相似文献   

12.
壮族神话《布伯斗雷王》作为典型的"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类型神话,本身蕴含着深刻的悲剧色彩。本文着重分析了该神话中的悲剧性因素,说明悲剧感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用人生意蕴来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使学生能从古诗文中获得有益于现实人生的营养,构建辉煌的人生境界。帮助学生寻找与古诗文产生心灵感应的契合点:从古人和今人人生状况的相似和相续之处入手;把握古人和今人一脉相承和大致不变的心理气质;探寻绵延沉积的民族文化心理。从善待客体,明确艺术思维的对象范围以及善待主体,让学生参与作品的再创造等角度指导学生领悟古诗文的人生意蕴。  相似文献   

15.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招聘心理契约及个人与工作不匹配的心理契约破坏,这将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及教师身心健康、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师资队伍高流失,因此,高校有必要了解青年教师心理状况,及时排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子平、陈平原及钱理群三位学者提出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某些总体特征加以商榷,认为乐感性与悲剧感的争锋,对西方的模拟以及传统的障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大特殊景观。  相似文献   

17.
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被心理学家称作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或“第二次反抗期”。这个时期,学习的压力,心理生理产生的变化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他们的观点看法往往与成人产生矛盾。这个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期往往使孩子产生诸如迷恋网络、厌学、早恋等一些让我们感到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高压打骂的传统办法往往不能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正逢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期,也是最难把握和不安定时期,而推荐有针对性的图书,促进深化阅读,可以预防和解决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转化心理危机,使他们顺利地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19.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77):21-21
真善美事物的毁灭会让人们产生悲剧感。欣赏悲剧艺术,会让人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鲁迅先生通过短篇小说《伤逝》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悲剧美。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笔触直透人性深处,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因特定的生存环境,在心理和生理的交困中挣扎、堕落,最终成为一个个悲剧的载体。张爱玲以苍凉的个人生命体验不露声色地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籍以展示她充满孤独感、悲剧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分析,及对其生活经历的分析,试图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