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态氢化物水溶液酸性的递变规律一直是化学教师觉得不好解释的课题之一。 有人根据含氧酸分子内活性氧原子O—H键极性的增强而变大推广到氢酸。认为根据氢酸分子内活性氢原子上R—H键极性的大小来说明氢酸强度的变化规律。即键的极性越强,那未酸的强度也就越强。可是我们根据这些酸分子的极性,只能解释同周期元素氢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无机酸可以分为氢酸和含氧酸两大类,当前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对决定无机酸强度的主要因素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片面看法,其中有不少观点是自相矛盾的,这就给教学造成许多混乱。如果运用酸碱质子理论,根据酸根的质子亲合势的观点,不仅能够很好地阐明氢酸强度的变化规律,而且也能够完满地阐明含氧酸强度的变化规律,所以决定无机酸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取决于无机酸酸根的质子亲合势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酸碱滴定法是利用酸碱反应并通过滴定操作测定物质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酸失去1个质子后转化成它的共轭碱;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碱得到1个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酸。例如,HAc能给出1个质子转化为共轭碱 Ac~-;NH_3能接受1个质子转化为共轭酸 NH_4~+。共轭酸碱组合成共轭酸碱对。HAc 和 Ac~-是共轭酸碱对;NH_4~+和 NH_3同样是共轭酸碱对。质子的体积特别小,电荷密度非常高,所以游离的质子不能独立存在水溶液中。通常  相似文献   

4.
从分子的键参数拓扑指数一般形式出发,根据构成氢酸元素原子的共价半径,价电子轨道能级定义了一个新的键参数拓扑指数HmR,用于关联氢酸强度性质,得到了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对学生释疑解惑而作的一些分析思考.一、关于诱导效应在分子中引进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后,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部分,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亦即σ键的电子移动,称为诱导效应.例如,氯原子取代碳上的氢后:Cl←C←C←C因为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因此C—Cl键的电子不能均匀分布,电子向氯原子偏移,产生偶极,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电子偏移的方向.在C—Cl键中,偶极带正电的一端碳又吸引邻近碳上的电荷,因此使氯原子邻近的C—C键的电子也产生偏移,但这种偏移程度要小些,产生小的偶极,这样依次影响下去,可以到达不直接相连的部分.氯原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大些,即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碳原子上失去的电荷比获得的电荷多,因此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当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失去的电荷也少,如下式所示,C_1上失去电荷较多,C_3上失去电荷较少:  相似文献   

6.
用密度泛函方法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具有高效、广谱特点的蒽环类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水溶液的结构特征及其氢键相互作用.其中,密度泛函方法用于优化阿霉素分子的结构,获得用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平衡结构和组成原子的残余电荷;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溶液中阿霉素极性基团周围的冰分布.结果表明,阿霉素周围平均约有10.26个水分子与其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其中,作为质子受体形成7.23个氢键,作为质子供体形成3.03个氢键.由于阿霉素极性基团周围的环境不同,与水的相互作用特性不同:作为质子给体形成氢键的是氨基糖苷上的羟基和氨基,其他极性基团只作为质子受体形成氢键.这些极性基团形成氢键的强度顺序为:位于氨基糖苷的羟基和氨基>醌环羰基和D环烷氧基>B环羟基和A环侧链.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电负性均衡原理及其在基团电负性、电荷分数的计算与判断无机含氧酸酸强度和分子偶极矩,以及化合物性质的解释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质子守恒式反映了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失质子(H+)的物质的量相等的一种数学关系,可通过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联立推导出来.一、质子守恒式的书写技巧第一步:写出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第二步:把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进行叠加.1.单一溶液  相似文献   

9.
运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3种8-羟基喹啉衍生物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和能量的计算,探讨了3种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电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了分子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引入取代基后,键长和氮原子上的电荷发生明显改变,与金属的配位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玻色化方法研究了一维半充满状态的金属络合物的基态和激发态在反绝热近似下的临界性质.结果表明在反绝热情况下系统的基态是电荷密度波相,其电荷密度波相的强度随电声耦合参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讨论了系统二聚化序参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运用玻色化方法研究了一维半充满状态的金属络全物的基态和激发态在反绝热近似下的临界性质,结果表明在反绝热情况下系统的基态是电荷密度波相,其电荷密度汉相的强度随电声耦合渗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讨论了系统二聚化序参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于无氧酸和某些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酸强度的变化规律,过去曾有人用电负性的数据作解释,认为分子中两个原子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越易电离,其酸性越强。用此方法虽能说明同周期元素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强度变化规律,但用来解释同一主族元素氢化物水溶液酸强度变化的规律,如氢卤酸HX,却得到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其根本原因是,影响极性共价分子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难易及其酸强度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一电子与电荷电子是人们发现最早的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绕原子核高速旋转;而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以及正、负离子等,都称为电荷.在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二带电与带电体带电是指物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物体对外显示电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显示正电(即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显示负电(即带负电);而带电体是指带了电的物体,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三中性与中和中性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示电性的一…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体系二、内容辅导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构成的,离子是由原子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所形成。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都可直接构成物质。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校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一个原子里,存在下列数量关系:门)核内质子数一核电荷数一核外电子数(+)原子量。质子数十中子数3.分子与原子的质量都是非常微小的,因此,常用其相对质量,即分子量与原子量来表示,以便于记忆、书写和使用。4.原子或离子核外的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至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分层排…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烷基诱导效应指数,和脂肪族化合物分子RX中亲合原子X所带电荷qx与RX的气相质子亲合能PA的关系式,并对多种脂肪胺、醇、醚的气相质子亲合能进行了计算,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偏差均在实验误差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离子与原子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现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作一归纳。一、区别1.实质不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微粒,也不会变成其他原子;而离子是带了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当原子或原子团得到或失去电子时,就转变为离子。2结构不同。原子的核电荷数一核外电子数,且除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外,最外层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而离子的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一核外电子数,且最外层一般达到稳定结构。如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均为17个,最外层为7个电子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基组水平上以两类饱和烷烃分子链体系为研究对象:CnH2n+1OH(n=10,12,14,16,18)和C12H25X(X=Cl,OH,NH2),讨论了烷烃链分子中末端官能团、分子链链长对分子电子结构的影响以及电荷迁移机理.计算结果表明:末端官能团对分子电子结构影响较大,分子链链长对分子电子结构影响则相对较小,而饱和烷烃链分子的电荷迁移属于空穴传输机理,而不是电子传输机理.  相似文献   

18.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所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下称电子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下称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的代数和相等(下称电荷守恒);质子总数不变(下称质子守恒).利用这些规律建立线性方程,解这线性方程可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或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系数比,而后整理系数比并配平其它原子.利用该法不但可配平较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而且对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也适用,并能确定有多组合适系数的反应方程式的系数的数值关系式.下面结合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1.电子与电荷电子是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带负电;电荷的概念是人们对电的一种传统认识.在古代,人们因不了解电的本质,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因而把电称为电荷.物体“带了电”和“带了电荷”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现在人们所说的电荷,一般是指带电的物质微粒,如带电的原子核、质子、电子、正负离子等.显然,电荷这一概念的范围要比电子广得多.2.中性与中和物质的原子结构告诉我们: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有几个质子,核外…  相似文献   

20.
NH3和PH 3结构相似,性质却明显不同。影响因素:(1)中心原子的结构因素:①中心原子的共价半径和离子势。在电子构型相同和阳离子的电荷相等的条件下,离子势()为:φ=rz或其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阳离子的半径(r)。②中心原子的电子组态和屏蔽作用。内层电子数少的N原子的屏蔽作用弱于P原子的屏蔽作用。③有效核电荷(Z*),电负性(x)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有效核电荷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N原子强于P原子,这与电负性变化所得的规律完全一致。(2)亲质子性能:在氨和膦分子中,尽管s轨道上都具有孤电子对,但亲质子的性能不同。(3)热力学原理。从等电子体——NH 3和P H5的一些热力学数据可知,气态NH 3的稳定性比PH 3强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