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2.
杨谢 《华章》2011,(25)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文章从欲望、悲情两个方面论述余华在《兄弟》中的叙述,以此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李传忠 《现代语文》2006,(7):116-117
《四十一炮》,是莫言新近的作品,事实上,《四十一炮》中的一部分情节、内容已作为中篇小说《野骡子》发表过,莫言说:“这部小说中的部分情节,曾经作为一部中篇发表过。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小说的‘新’,因为那三万字,相对于这三十万字,也是一块酵母。当我准备了足够的面粉水分,提供了合适的温度之后,它便猛烈的膨胀开来。”《四十一炮》在莫言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说它特殊、与众不同,是因为它通过极致“弱智化”的叙述,集中展现了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风尚、道德伦理、精神观念所遭遇的巨大冲击,集中体现了当下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病症,在莫言以往的作品中,是难以找到的。说得简练一点,它就是一篇关于当今的肉的、欲望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翁莲作为《迟桂花》中的主人公,不仅是带有"欲情净化"力量的象征,而且更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正常女性。其与郁先生的情感交往因作者人为道德因素的介入而被迫终止。这使得小说内部产生了情节走向与文本叙述之间的矛盾。而作者对于欲望叙述的犹疑和不自由是其呼应时代要求和坚守自身文学个性所共同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使用仿格体、讽拟体、暗辩体语言和对叙述视角进行独特的选择,文本的多义性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超的语言叙述技巧不仅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彰显了他多义性叙述背后的本质——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6.
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有关欲望的悲剧.亚哈真正的欲望不是杀死白鲸,而是成为白鲸.他对白鲸的追捕过程是拉康所说的主体对欲望对象由认同到侵凌的转变过程.亚哈的捕杀必然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因其个人的偏执,更是因为主体欲望的本质乃是匮乏.与拉康不同的是,麦尔维尔似乎在"人类大团结"与维持个人内心平衡中发现了走出主体困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秦瘦鸥的《秋海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的上海孤岛出版后,获得空前轰动,创下了畅销书销售纪录。无疑,像鸳蝴派的不少经典之作一样,《秋海棠》也是写情的,但正像一些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将此书归为“社会小说”显然更为合适。本文仅谈谈该作的亲情描绘与欲望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暴力与主体休戚相关,对暴力的真正解读乃是还原其心理的创伤维度.暴力,是在压抑中回归的本我快感,撕裂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是超越认同的自我欲望,树立起固执的主体姿态;是时秩序与法的超我补充,呼唤当代集体的出场.各种暴力影像彼此错位、互指、交涉,形成一座庞大的镜城,身陷其中的破碎个体借此获得一种身份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对国民劣根性的关注是余华创作的一贯视角,《兄弟》也是如此。作者将两个时代进行平行叙述、相互比对,流露出对温情的崇尚,同时探求在现实欲望狂潮中当代中国人实现诗意栖居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与《红楼梦》以其细致传神的人物塑造、活灵活现的场景描写,真实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市民阶层的人欲横流和物质追求,对明清两代盛行的同性恋风气也作出了生动的展示。《金瓶梅》以因果报应为作品主旨,描写以"欲"、"利"为媒介的同性行为,对同性恋现象表达了深切不满与厌恶;而《红楼梦》则大旨谈"情",对至情的同性恋者更具人文关怀,赞扬真情、深情之人。两本小说有关同性恋现象"欲望"与"至情"的不同表述方式,总体来说都是为了起到劝诫世人、颂扬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中的暴力思想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是一部充斥着暴力及暴力思想的小说,这种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政治、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民间意识形态等多方面沉淀激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
暴力与主体休戚相关,对暴力的真正解读乃是还原其心理的创伤维度。暴力,是在压抑中回归的本我快感,撕裂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是超越认同的自我欲望,树立起固执的主体姿态;是对秩序与法的超我补充,呼唤当代集体的出场。各种暴力影像彼此错位、互指、交涉,形成一座庞大的镜城,身陷其中的破碎个体借此获得一种身份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小镇畸人》是美国自然主义时期重要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有梦想、有欲望,却无法实现,她们的精神受到种种摧残,人性受到压抑和扭曲,得不到满足。这是一种精神创伤、精神暴力,这种暴力导致小说中的女人在世俗的眼里是怪异的,是畸人。然而,她们对精神、情爱的追求是符合心理与生理需求的,是人性的。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兄弟》讲述的依旧是生存的悲剧。小说将人物投置在两个极端的年代——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文革的灾难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个体无法选择,但在苦难生存中人们表现出积极的生存态度和顽强的生存意志,然而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以爱救赎是徒劳;改革开放后,人们却是自作自贱,最终仍然生活在悲剧之中。余华创作主题的永恒性,来源于他的一贯的创作信念,即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暴力电影影响,暴力叙事成为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暴力美成为审美客体。暴力美学的本质在于超越暴力的血腥与残酷及反人道的一面,反向追求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战记文学《平家物语》,力图探求暴力美学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与美学效果,从新的角度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批评传统文本话语中常被忽视的暴力叙事。  相似文献   

17.
象征手法在《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在创作中取得的重要现实主义成就。这部戏剧建立了奥尼尔天才剧作家的地位,是他创作初期的顶峰。在这部悲剧中象征手法得到了极佳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从叙述声音的角度入手来解读《琥珀》,发现《琥珀》中应用了“作者型“叙述声音来描述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风尚,这对于理解和把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暴力是非裔美国作家埃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青年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追寻身份认同但求而不得的历程,故事中多处出现了有关暴力的意象、场景和事件。根据约翰·加尔通的暴力理论,《看不见的人》涉及直接的身体暴力、种族界限引发的结构暴力和种族歧视导致的文化暴力。暴力作为不可调和冲突的恶果,成了无名黑人青年对抗种族歧视和寻求身份从边缘“看不见”到中心“被看见”的方式。埃里森对暴力的多维度描写展现了其反思暴力和呼唤团结的伦理诉求,有助于引导读者用同情和友爱去对待他者,正视暴力之下团结成为乌托邦的必然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唯美的视觉盛宴里,电影让受众在美的艺术形式中消费欲望,满足自我的想象和审美的期待。《画皮》利用电影媒介的诱惑,召唤受众成为窥视欲望的主体,在男权话语的机制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天使"和"魔鬼"两大类,它满足了男性受众的情感欲望,同时让女性受众在潜意识中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