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平  王永坤 《考试周刊》2009,(29):51-5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辉煌灿烂,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每读一首诗就是读一本厚重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审视的角度也不应拘于一人一物.一时一地。人选高考的试题也是众彩纷呈,体裁各异,有咏史、思乡、念友、送别、闺怨、军旅、边塞等。面对众多诗歌.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如何人手呢?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相似文献   

2.
伍建平 《成才之路》2012,(10):35-35
正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文学形态和强烈的美学魅力——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引导着人类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亦如此。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4.
邓红霞 《初中生》2007,(10):34-37
近年来,由于中考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诗歌在考试中的形式也更加新颖,考题越来越趋向于诗歌内涵积淀、诗歌品位等无形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时的思路,咏物诗鉴赏注意事项,对意象、意境的区别,是本文浅析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叶守义 《学语文》2010,(2):28-29
中国古代诗歌灿若星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传承这一瑰宝,每年的高考也把此作为一个必考内容。如何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  相似文献   

9.
1.阅读下面的晚唐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河渎神张泌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年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个审美体验中 ,除了诗歌的韵律美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感受 ,最大的审美体验恐怕就是古代诗歌中的映像之美。古今中外的文艺评论家常把它比喻为水中影、镜中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这一审美体验 ,我们从许多优秀篇章中可感受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著名绝句《巴山夜雨》中用神奇的笔调 ,真情洒露 ,随意写来 ,却产生了动人的效果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似文献   

11.
1.对意象的理解、鉴赏。 诗歌的意象是学生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和纽带。比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学生如果能够抓取体现山林寂静的几个意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就能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诗人独特感受,即对悠闲恬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诗歌启蒙教育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试验并广泛推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必将引起教育理念、教材、教学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本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具体要求,对古代诗歌的启蒙教育方式即诵读、展开想象和欣赏进行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歌与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男作家的创作题材离不开女性,男女之情影响男性作家的创作,中国古代涌现了数量可观的女诗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学目标、欣赏过程、欣赏方法等几方面分析了如何做好古代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教师》2016,(21)
古诗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远的意境、含蓄的感情而被后人所推崇。如何事半功倍地教好并且学好古诗词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原理为指导,阐述其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达到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所选全部篇目以及推荐背诵篇目为分析对象,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要求,根据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讨论如何把握古代诗歌的工具性特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创设情境、诵读品味、捕捉意象、对比阅读、鼓励原创几个方面对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和宋代诗人杜常的《题华清宫》为题,问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答案本来很简单,应该是咏史诗,但很多同学却乱答一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谈一谈古代诗歌的分类。按是否讲平仄、有韵脚,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平仄,在押韵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近体诗则是讲平仄、有韵脚的诗,成熟在唐代。唐代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西域与中原王朝“时绝时通”^[1](235)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状况是一个王朝强弱的坐标。西域诗歌是反映这种情况的晴雨表,随着国力的强弱,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汉王朝是西域诗歌的曙光期,拉开了西域诗歌的序幕;三国两晋南北朝是西域诗歌的空白期,却是古典诗歌艺术上成熟的年代;唐朝是西域诗歌的高峰期,士人的意气风发为中华民族的流金岁月献上华丽的诗篇;两宋王朝无力经营西域,士人只能通过幻想去模拟其风光,抒发对汉唐盛世的追忆之情;大漠烟尘中蒙古王朝的绝对征服,则给西域诗歌带来了御用文人的歌功颂德;明王朝派遣陈诚出使西域,以使者的眼光留下了不一样的西域风情;清王朝时期,西域则聚集了一批政治失意者,他们的浅吟低唱为古代的西域诗歌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