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爱现代诗歌的读者一定不会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到陌生。这位才子诗人凭借其东方的传统的含蓄情感和西方的现代的诗歌技巧,让我们在短短不到三十行的诗句中充分领略到了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而最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则是诗歌的首尾两节:  相似文献   

2.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1,(10):77-79
1920年,徐志摩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就读,两年后学成归来;1928年秋,他出国讲学,再一次来到剑桥大学,同年冬回国。这首《再别康桥》的名诗,即回国途中所作。我们仔细揣摩此诗,觉得虽有模仿西人诗体的表现形式,但它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我国古典诗词的格调。全诗共分七节。诗的第一、二两节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用“金柳”喻为“夕阳中的新娘”,十分奇妙然亦有所据:“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侯司空宅咏妓》)。此节诗好像跟唐人储光羲的“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钓鱼湾》)的情境有点相通,只不过一说“待情人”,一说”别新娘”而已。夕照之“柳”,有它的柔姿:“毵毵金线拂平桥”(温庭筠),有它的色貌:“一簇纤条万缕金”(牛峤),它宛若敷金镶翠的“新娘”,并在河畔倒映出迷人的“艳影”。“柳”,也许还含有“依依不舍”之意,它表达了诗人极度爱慕、极度缅怀、极度羡艳的缱绻情思。  相似文献   

3.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在这首诗里,作者以轻灵秀巧的文字.造成一种依依不舍的情致,集中展示了他对“康桥理想”缠绵凄婉的歌唱。细读慢品,可以获得诸多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告别母校的之作,笔者以为它是写惜别恋情的。  相似文献   

5.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留学于此。回国后,就诗  相似文献   

6.
1931年11月22日上午,一架飞机超越了泰山高岭,再过几分钟就要降落到济南,便降低机身在浓厚湿雾中寻觅机场,不想“訇”的碰了山崖,着火翻滚到山脚下,于是现代文学巨星徐志摩乘坐此机罹难。他死时门牙已撞尽;额角上一个大洞,这显然是他的致命伤;眼睛微张——他不愿意死。在他短暂的35岁年华中,给人们留下了一本厚厚的诗集和几本厚厚的文选。这些遗著中,贯穿着徐志摩毕生的“单纯信仰”,那便是爱,自由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却让人难以言说美之所在的诗歌,这或许是美的至境。就如同情人眼中的少女,美,但无法用语言描摹她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1896——1931)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滤去此话中的那一点点朋友间的戏谑意味,细读徐志摩的诗与文,人们便会深以为这真是个至为恰切的评语。从1920年到英国剑桥大学读书以后,徐志摩的才与情便借助于诗和文的翅膀,恣意翱翔在人生理想的天宇中。  相似文献   

9.
古诗讲求的是对仗与韵律,新诗也不例外。在爱情诗《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在开头和结尾写下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两句诗首尾对称,起到了不凡的艺术效果。针对首尾的用词、感情进行分析,可感受到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所表达的爱与恨的"游离"。  相似文献   

10.
宋文之 《现代语文》2002,(12):22-22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的开头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挥手告别,诗人不愿意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其惜爱之情得以充分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柳树吐绿,又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像美丽的新娘一样温润,出众,可人。金柳的艳影倒映在澄碧波光里,仿佛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这一描写浸透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感情。诗人就要离别康桥,他对康桥一草一树的依恋…  相似文献   

11.
《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11月,是徐志摩第二次赴欧洲旅游在归途中写下的一首纪游诗。诗人对康桥有着深厚的感情,此次旧地重游,触景伤怀,感慨万端。“黯然销魂者,唯虽而忆矣”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心录的律动,透过秀丽的诗句流露出暗淡的忧思,堪称一曲离愁绝唱。  相似文献   

12.
朦胧空灵的康桥世界--浅析《再别康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和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相似文献   

13.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5):96-97
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才情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诗坛,直到今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诗作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今天我们共同赏读《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14.
赏析现代诗歌,不能不谈到《再别康桥》;评论徐志摩,也不能不说到他的《再别康桥》。可以说《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亦是中国现代诗作中的绝唱。  相似文献   

15.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性作品,这首典雅哀愁的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讨论。该诗将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审美元素将《再别康桥》无以言明的意蕴之美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重点分析了诗歌作品中刻画的离别场景,从徐志摩对剑桥风景、剑桥故人及理想抱负三个维度的情感抒发着手,深刻体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在《再别康桥》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彭艳 《考试周刊》2014,(40):18-18
本文首先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对《再别康桥》中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进行了介绍,其次从情感的角度指出了该诗实际上是一首"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诗人通过意境描述和意象的运用,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巧妙表达了初恋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8.
19.
《再别康桥》这首诗饱含青春时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意象清新,意境秀美,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节和谐。教学中教师实施诵读法,诵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绪节奏;品读环节,要求学生找出意象,对意象进行描绘,进入意境,欣赏康桥秀美风光;情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研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诵读技巧并体悟诗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