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实验目的创新 例1 碰撞的恢复系统的定义为e= |v2-v1|/|v20-v10|,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质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7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卷物理实验题“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e=|v2/v1|/|v20-v10|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  相似文献   

3.
结论两物体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前后,两物体的相对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 证明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碰前的速度分别是v10,v20,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碰撞分离后的速度分别是v1,v2.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相似文献   

4.
<正>碰撞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对碰撞后物体的速度问题,我们一般根据动量关系、能量关系、速度关系进行分析与判断,但能量关系中往往涉及到二次方程(或不等式),数学运算过程较复杂.本文根据碰撞过程的特点,拓展碰撞问题中两个隐含的速度关系,简化数学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一、碰撞前后相对速度大小不增1.碰撞过程及特征物体的碰撞过程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物体从接触开始相互挤压,  相似文献   

5.
倪一宁 《物理教师》2000,21(6):30-30,33
通常讨论的二体正碰撞过程中,由于碰撞前后两个物体都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不存在两者之间的切向滑动磨擦力.如果不是正碰撞,例如在碰撞前的瞬间这两个物体有横向的相对运动,在碰撞的接触过程中两者间便会有滑动摩擦力f出现.当f与纵向碰撞力N在数量级上相差不大时,其作用便不可忽略.碰撞的全部接触时间也是N的存在或者说N的作用时间,记为△tN如果将f的存在或者说作用时间记为西△tf,那么△tf必不可大于△tN,因为脱离接触后f便不再存在.f的作用使物体间横向的相对速度减小,如果在NtN结束之前,横向相对速度已减…  相似文献   

6.
1引言碰撞现象是物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基本现象,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碰撞过程中包含压缩过程和恢复过程,而不同的恢复程度和不同的能量转换相联系、和不同数量的守恒量相对应.因而人们根据不同的恢复程度将碰撞分为下列不同类型:弹性碰撞(形变完全恢复,动量、动能皆守恒)、部分弹性碰撞(形变部分恢复,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碰撞后两物体分开)、完全非弹性碰撞(形变完全不恢复,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碰撞后两物体连在一起运动).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碰撞的形变过程及对应的守恒定律同时演示出来,对于学生清晰理解碰撞过程的本质和规…  相似文献   

7.
碰撞问题综合性强,几乎涉及力学的全部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在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中与碰撞相关的题目频频出现,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碰撞的物理实质比较模糊,导致此类题目错误率比较高.因此,有必要对碰撞问题做以详细分析.1碰撞的定义在物理学中,将具有相对速度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称为碰撞.碰撞现象到处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都是在两个相互接触且相对运动的物体间接触面上产生的力.通过对比实验和相关分析可以验证,这两种动摩擦因数的相同影响因素包括接触面的粗滑软硬程度、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压力等,而在是否省力、是否稳定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两者可以相互转变,其中相对速度或加速度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卢江东 《物理教师》2003,24(1):34-35
常见这样的题目 :如图 1 ,物体m与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 μ ,当物体从倾角θ高为h的斜面上由静止滑下后 ,问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 ?图 1          图 2一般资料上这样解 :由功能原理 ,有 :mgh =μmgcosθ hsinθ+ μmgs,解得s=hμ -hcotθ.这种解法是存在问题的 .为便于说明 ,先看下面两个问题 :①质量为m的物体 ,竖直落地时的速度为v,反弹速度为 -v,则对该物体来说动能无损失 ;如果物体不反弹 ,速度变为零 ,则动能损失为 12 mv2 .②一物以初速v,与水平面成θ角斜碰后 ,仍以大小为v,方向与水平面成θ角弹出 (如图 2 ) ,则该…  相似文献   

10.
碰撞是力学中重要的物理模型,它的特点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时间极短、作用力较大,碰撞双方组成的系统在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在解答碰撞问题时除了考虑动量守恒外,一般还要考虑能量和速度对碰撞过程的约束,从而综合运用能量、动量的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宋德山  王运志 《天中学刊》2001,16(5):104-104
1 质量的测量质量的操作型定义是m=m0|Δv0 ||η v| =|ηv0 ||η v| kg,( 1 )其中 m0 是巴黎国际计量局中铂铱合金国际千克原器的标准物体 .很显然 ,m0 =1 kg,Δv0 ,η v分别表示标准物体与待测物体在惯性系中碰撞前后速度的增量 ,m为待测物体的质量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在惯性系 o- xyz中进行下述实验 .气桌包括平台与滑块 .将平台调至水平 ,上面铺白纸 ,两滑块置于其上 ,其中滑块 1是标准物质 ,滑块 2是待测物质 .滑块内装有电池 ,它一方面驱动薄膜泵向下喷气形成气垫 ,使滑块浮于平台面上以避免摩擦 ;另一方面则等时间间隔地利用高压放…  相似文献   

12.
v相对=0指两个运动物体的相对速度为零, 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往往是运动问题的临界状态. 1.当v相对=0时,运动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最高点是与参照物有关的一个特殊位置.设物体甲的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则当物体甲相对于物体乙的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零时,甲相对于乙到达最高点.  相似文献   

13.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无处不在,碰撞就是物体相互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型,它能很好地将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能量转化等相关知识综合起来,2008年的高考题更是将碰撞问题对学生理解、推理、分析综合以及应用等能力的考查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预计在09年高考中还会出现,下面针对08年高考与“碰撞”相关试题的考查角度加以分类解读,以期对09年备考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碰撞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由于这种作用方式的时间一般较短,当作用过程中物体的形变恢复程度不定时,会导致作用后物体运动情况存在多种可能性.对碰撞可能性问题的分析,一般根据动量关系、能量关系、速度关系得出的三个判据对碰撞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但能量关系中往往涉及到二次方程(或不等式),一些学生在数学运算过程中往往出现错误导致判断失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气冲紧实工作过程包括变质量系统的热力过程和碰撞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物体碰撞能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冲击阀三腔的充放气过程及阀盘与加速活塞碰撞时的速度,得出描述各腔室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碰撞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点,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碰撞问题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是由两物体碰撞前的运动状态,判断两物体碰撞后的可能运动状态;二是由两物体碰撞后的运动情况,推测两物体碰撞前的运动情况.解答碰撞问题要求综合运用动量、能量等知识.分析时首先要审清题意,建立正确的碰撞模型,然后抓住模型的特征,运用有关物理规律求解.碰撞模型有下面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分析、判定两个物体碰撞后可能出现的状态时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既要考虑到一个实际的物理过程可能受多个物理规律的制约,还要从具体问题入手看这个物理过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概括地说,解决碰撞问题要体现下述的四条原则:1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即P1 P2=P′1 P′2;2物体碰撞前的总动能应大于或等于碰撞后的总动能,即Ek1 Ek2≥E′k1 E′k2;3若物体碰撞后同方向运动,则后面物体的速度应小于或等于前面物体的速度(不穿越),即v′后≤v′前;4若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两物体只能碰撞一次,不可能发生第二次碰撞。例1质量相等的A、B两球在光滑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用整体法可以减少中间量,减少方程个数,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洁,巧用动量定理的整体法,对解题过程的简化程度更明显,举例如下:例1如图1所示,水平面上一质量m1=2kg的滑块A向着静止的质量为m2=1kg的滑块B运动;两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当A的速度v0=10m/s时开始计时,A与B正碰后粘在一起又滑行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A共历时8s,问A、B一起滑行了多长时间?(A、B碰撞时间不计,g取10m/s2)解析以A、B两物体为系统,碰撞过程动量不损失,初动量为m1v0,末动量为零,动量损失由A、B的摩擦力施加反向冲…  相似文献   

19.
原题.如图1所示,矩形盒B的质量为M,放在水平面上,盒内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A,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μ1、μ2,开始时二者均静止.现瞬间使物体A获得一向右且与矩形盒B左、右侧壁垂直的水平速度v0,以后物体A在盒B的左右壁碰撞时,B始终向右运动.当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三专题复习中,通常会遇到绳、杆模型中有关能量守恒的综合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让学生感觉到很困难.在解决这类题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在正确选择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分解速度,分解时必须弄清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质,找准合运动和分运动,合速度和分速度.这种题型通常将物体的速度v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1和垂直绳方向的分速度v2.其中分速度v1就是使绳子拉长或缩短的速度,另一个分速度v2就是使绳子摆动的速度.二是需要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再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下面就这种题型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