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颖一  李强 《教育》2012,(2):48-49
2011年不仅是清华的百年校庆,也是"老清华"社会科学的四个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建系85周年志庆。这四个系都是清华兴办本科教育后的第一批科系。1926年4月8日,清华第九次教职员会议通过赵元任教授关于"本校学程以学系为单位"的提议。4月26日,清华学校评议会决定,首先在前一年已经设立的大学部设立17个系,其中11  相似文献   

2.
<正>出于对梅贻琦、王国维、黄万里等教授人品、学问的崇拜,我心中对清华大学一直十分向往,从东南大学退休后我应聘到这里任教,转眼第五年了。对清华讲堂的"敬畏",对清华学生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对清华园如东南大学般的钟情,刻下我这段人生的轨迹。一首先说说清华的学生。夫子曰:后生可畏。清华的后生尤可畏。来清华前,我是东南大学还算著名的教授,得  相似文献   

3.
无涯 《课外阅读》2012,(18):48-50
自行车也堵车清华之大,两崖之间不辨牛马。行于清华可谓难矣。清华人是很"富"的——"有房有车,房是两室一厅八张床,车是后轮驱动指哪去哪自行车。"没错,清华人除了住集体宿舍,还人手一辆自行车。所以,随处可见清华大大小小的停车棚、停车室、停车线,而那里密密麻麻全是车。没来清华前,谁也不会相信10米宽的双向马路会堵车,堵的还是  相似文献   

4.
黄艾禾 《课外阅读》2011,(16):30-31
在清华当校长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清华的教授太"牛"。在中国,"教授治校"制度最早由蔡元培提出,而真正得到圆满贯彻却是在清华。在1922年曹云祥当校长之前,清华的学生们在1918年到1921年间,赶跑了三位校长——张煜全、罗忠诒和金邦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坛,一批学者顺应"社会科学治史"的国际史学潮流,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派"。这批学者的代表即清华学人。清华学人是"社会科学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科学治史"方法的践行者。清华学人积极倡导"社会科学治史"的学术理念、组织学术团体、致力于会通人才的培养,在近代史学社会科学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学术群体,这批清华学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不仅特点鲜明,而且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清华大学一直秉持的通才培养、自由开放的育人理念是会通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而与美国学界保持密切联系则是关键的学源优势,这是清华学人在当时能够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事儿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如此崇敬,当然与他确立的"教授治校"的清华传统有关。在清华,做一个好教授永远是最神气的,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我这个大学校长是帮教授搬凳子的。不  相似文献   

7.
清华学校是在中国教育系统之外的一所新制留美预备学校,所采用的是美国学制,因而备受"崇洋媚外"的指责.周诒春任校长以后,对清华学校进行了本土化改革,提出培养完全人格的教育宗旨,着眼于民族独立,提出西学应"中土化",努力将清华办成学术独立的中国式大学.  相似文献   

8.
1928年8月国民政府大学院接管北平各大学院校,由于清华的特殊历史背景,大学院与外交部达成妥协,组建新的董事会形成共同管辖格局,但事实上外交部主导了清华的控制权.同年11月因董事会会议议决裁撤工程系引发风波,这场风波成为清华师生反对董事会专权的"改隶废董"运动的触媒之一.在风波中,代表大学院方(教育部)校长罗家伦借势清华师生的力量最终赢得清华管辖权争夺的胜利,结束了清华大学由教、外两部共管的局面,但也使罗和清华师生之间出现裂痕.工程系裁撤实质上是罗家伦建设"文、理"为中心的"新清华"办学理念的体现.罗家伦以革命的方式,希图以德国大学的理念改造深受美国大学传统影响的清华大学,重视"变"忽视"常",最终的去职也与此有关.剖析工程系裁撤风波,为理解中国大学成长的特殊性和探寻大学改革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1年,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起来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本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北京清华学校近章》又规定:"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造成能考入美国大学与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为范围。"当时学校的教学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法等多照搬美国。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爸爸教育我说:"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是那个6 !"长大了,我考上了清华,发现清华的男女比例是7:1,我还是那个6.  相似文献   

11.
柯进 《教师博览》2007,(11):14-16
由于三进两出北大、清华,四川考生张非被媒体视作"史上最牛高考钉子户"和"考霸";由于两度退学与网瘾之间的一段特殊关系史,以及今年高考再进清华的"神奇",张非又成了被众多媒体不断追逐的"奇才"。然而,对于张非来说,可以带走的,是二进清华深造的难得机遇;带不走的,却是发生在他身后令人深思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12.
"连呼吸都在浪费时间"近日,一段清华学生的演讲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中的主角叫马冬晗,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一年级学生,"清华最高荣誉"学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答辩中,她亮出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13.
<正>清华附小召开了"整合课程,改造课堂,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1+X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阶段汇报会"。清华附小作为"国家级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试点学校",开展了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本次阶段汇报会展示了清华附小课程、课堂改革后焕然一新的面貌。清华附小基于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现状,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和"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  相似文献   

14.
曾听过师兄张凯杨的一些经历——大家总是习惯用"积极向上"来形容他,不免好奇那一段段经历背后是什么在不断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自信自立的第一步至今张凯杨还清楚地记得,来清华前他才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时为了填报高考志愿,我不知道清华在哪,清华  相似文献   

15.
既然我已选择了清华,认定了清华,那么我会用我的一生作为赌注.去赢得清华的怀抱。--题记梦的诞生也许上天对每一个有志之人都给予了一定的磨难与苦楚。从我第一天跨进这个所谓"理想的乐园"起,我就已经"身不由己"了--追求。  相似文献   

16.
吴宓任职清华研究院主任一年余,1926年3月正式辞职。吴宓的辞职,直接原因是他的"研究院各提案"被张彭春和清华校务会否决,间接原因跟王国维、梁启超等同事对他支持不够相关。吴宓请辞研究院牵涉面广泛,关乎研究院的性质和未来走向,有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清华内部斗争,成为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17.
4年前蒋方舟被降分录取,有人质疑教育公平.实践证明,清华录取蒋方舟是对的,体现了"有教无类"的育人理念,蒋方舟上学期间表现突出,不但顺利毕业,还有很多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文章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包括对其母校清华的反思和批评.这些说明她是个有思想、有勇气、有责任心的青年,是个合格的清华学子.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发展初期,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相似文献   

19.
万一 《大学生》2012,(5):22-23
"万岁军"是我军最优秀的部队之一,它们在朝鲜战场上以卓绝的战绩赢得了"万岁军"这个美名;装甲侦察连,是"万岁军"中的"特种部队",是英雄杨子荣所在的老连队。清华同学万一通过"残酷"的摔打锤炼,成为他们中的优秀一员。选拔进教导队2007年,我考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选修经济学双学位。在清华,我是学生会干部,校  相似文献   

20.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校歌的旋律响起,心下便油然而生一种复杂的情愫。小时候,对清华的印象来源于书架上众多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样的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清华"于我而言就代表了学问之集大成者,极是向往。不想多年后能够保送至此,用一颗物理的心近观水木清华荷塘月色。七十岁的单车新生入学报到当天,第一个印象就是自行车。清华之大,从东北角的宿舍紫荆公寓步行去西门外圆明园站坐地铁,至少半个小时,自行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清华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新生进校头等大事就是买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